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01日
北国周末-阅览室
03

让孩子窒息的爱

成长的伤疤常常是这样,一旦过了那个阶段,很容易就会遗忘。留在心里的痛苦,可能要到多少年后,和别的东西混合在一起,才会起作用。这真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过程。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刘墉引用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朗特的一个研究结果:

那些青少年时期在外面打工、帮助做家务和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比做的较少的人,在成年之后有着明显的差异。

他们交游的广阔性比后者高一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高四倍,失业的可能性小十五倍。

这其实从哲学层面,回答了自古以来人生的一个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刘墉说,一个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存在有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越加肯定生命的价值。爱的特殊性就在这里,它因为你付出而获得,也可以说,当你付出的时候,正是你获得的时候,所以“施比受更有福”。

所以,他告诫父母,让孩子们通过付出爱而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叛逆期的孩子非常重要。这个时期,孩子开始独立,走离父母身边,开始想“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讨父母欢心?为了读书考上好学校?考上好学校又能怎样?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关键的是,我现在为什么要活着?

当他只是获得,得到父母的爱,得到许多零用钱,得到锦衣玉食的时候,就像一只不断往里灌水,却不准出水的容器,有着将要爆炸的感觉。当家长只让他得到爱,却不必付出爱的时候,只可能增加他精神的负担,甚至让他窒息。

可怜天下父母有多少能明白这一点?

一个女孩曾经对刘墉哭诉:“我读书读到夜里一两点,他们都不睡,隔一会儿给我送一杯果汁,隔一会儿给我送一杯牛奶。你知道吗?他们说明白倒还好。他们从来不逼我,还告诉我身体要紧,不要太辛苦了。他们的这种关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真要被他们压死了。”

刘墉问家长:看看报纸,看看那些自杀的青少年。

他们有几个是因为父母叫做家务,或因为家境贫寒,放学之后还得打工,于是心生怨恨而自杀?

他们又有哪个是因为要照顾弟弟妹妹,觉得家务繁重而自杀?

上面提到的孩子,忙着付出还来不及呢,根本不会想去自杀。他们明白,他们死了,父母、弟妹、家务就没有人管了,他们不能死,他们的肩上有责任。

其实,孩子的叛逆就是对家长的挑战。如果引导得当,这种挑战就像蹦蹦床上的一次次跳跃,你尽可以让他冲向空中,最终他能回到地面。刘墉记得,叛逆期的刘轩和他发生了很多冲突,但是他发现,随着女儿的出世,刘轩的叛逆期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生完女儿后,夫人毕薇薇身体很弱,同时还要坚持上班,于是,刘墉承担了大部分照顾女儿的责任。他为女儿洗澡,换尿布,穿衣服,喂奶,因为坐骨神经痛,不能端太重的东西,便叫刘轩负责为妹妹倒洗澡水。

刚开始,刘轩有点排斥这些额外的工作,但是,渐渐地,那变为他责无旁贷的事,他不但乐于去做,而且更爱妹妹了。一直到今天,他想起来,都会对妹妹自夸:“我以前还帮你换尿布呢!”

刘墉总结说:叛逆期的孩子,如果能把过多的精力发挥到正确的事务上,或者说,如果父母、师长能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牺牲、奉献,他们会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因为,他们肯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发现,以前是他们需要别人,现在别人也需要他们了。

(据《近距离看刘墉》郭骅/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