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15日
北国周末-阅览室
03

企业与高校,人才对接缘何难

日前,在南京市的一个民营企业管理研讨会上,苏宁副总裁孟祥胜的三大困惑引起了各民企当家人及各位专家的共鸣。

孟祥胜说,苏宁作为一个成长性的民营企业,目前最大的“绊脚石”就是缺人。为了跟上企业全国扩张的脚步,去年下半年始苏宁在全国范围内准备招收1200名高校毕业生。“都说现在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但在苏宁这次‘史无前例’的招聘过程中,有三件事让我甚为困惑。”

困惑一:一些毕业生择业不慎重。这几个月来,孟祥胜及苏宁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最烦的一件事,就是有学生提出毁约。“虽然毁约率并不高,在1%左右,但毁约的各种理由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毛病,有的人甚至只是因为另一家公司开出的月薪多了几百元钱。”

困惑二:高校的积极性没有想象的高。去年年底之前,苏宁的几个招聘小组走南闯北,去几十家高校摆场子、开见面会等,但有一半的高校对此并不积极,有的甚至只管拿钱,连最起码的服务都跟不上。

困惑三:毕业生的才能和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这一点在很多高校的毕业生身上都有体现。今年我们招来了一个学生,成绩很好还是干部,但有一次让他把表格转换成图表形式,结果他弄了半天也没做出来,所以,我们现在很想学习那些外企向职校定制蓝领工人的做法,向高校定制人才,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能学习企业的管理特性,甚至加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来。”

一方面是毕业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这样的矛盾,专家们认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实现人才的对接。实现对接,需要学生、高校、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南京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朱必祥说,对于学生来说,转变择业观念很重要。现在不少毕业生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思想很严重。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也要与市场对接。目前我们的学历教育偏重于理论,在专业设置上也滞后于职业趋势的变动,从而造成毕业生的技能与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

(据《新华日报》 宋晓华 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