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拍卖”慢敲槌
加工这批工件底价60个工时,谁干?我出50个工时,我出40个工时。好,成交!这是笔者近日在某企业耳闻目睹的工时拍卖情景。据了解,眼下不少企业正在施行工时拍卖,谁出的工时最低,工件就由谁加工。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产品的加工不同于商品的买卖,工时定额是根据部件工艺的难易,质量要求的高低,设备状况的好差,以及职工的技术能力科学地核定,并不能以人为的主观想象和资方最大利益为标准。工时拍卖首先缺乏科学定位。任何一个产品的加工都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流程的要求,有着足够的时间,精工细作才能保证质量。工时拍卖无疑是把加工时间压缩到最低限,这样,势必会导致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影响质量。笔者在企业就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车工在车削大轴时,进刀深度达10毫米,车床累得向老牛一样呻吟;按照科学核定,原本加工的工件需要60件小时,却以40个小时拍卖,实质上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职工的收入,是对职工正当利益的侵害;一味地压减工时,也是安全的隐患。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势必出现违规操作,加之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和身体疲劳,很容易造成工伤事故的发生。
因此,笔者以为,工时拍卖还应慢些敲槌。
■张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