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日记沸腾了抚顺城
□文/非可
爱心冲淡所有苦难——六年苦命岁月,对于一对善良的母女来说,不是饥寒交迫的不幸,而是对慷慨相助的真情感激。六年真情积淀,是一本不为人知的、记录着几百位好心人的“好人日记”。如今,她们对着“好人日记”要寻找这些好人。
一对失去家园,无依无靠的母女在六年的各种磨难中得到了几百位好心人的帮助,终使在流浪中的她们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并拥有了自己的家。六年中,好心者人影匆匆,却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她们的真情日记。而后来的故事如一波推过一波,荡漾着一座城市的激情……
流落车站:苦命母女承受无家之痛
陶茑与丈夫同是中专时期的同学。1993年,丈夫不幸患上了病毒性肝炎,昂贵的治疗使他们花去了所有的积蓄并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巨大的代价并没有使他的丈夫痊愈,丈夫所在单位早就没有能力支付他的医疗费用,而在扶顺市望花区变速箱厂工作的陶茑又恰恰在这时下了岗。1996年10月19日,丈夫带着对妻子无尽的感激离开了这个世界。处理完丈夫的后事,陶茑回到了建设街14委1组的家里,这时几个工人模样的人过来说:“我们是开发公司的,现在这个小区全部动迁了,现在就差你家没搬了,限明天内必须搬走。”
几年前,陶茑的丈夫分到这个42平方米的房子。小小的家曾伴随着三口人一个个快活的日子,而为了治病变卖家产如今除了一点必需的餐具外,这个家实在是空空如也。现在,口袋中只剩的四角钱和背后四万元的债务,已让她和女儿真的无处藏身了。此时此刻,陶茑禁不住哭着问自己:“租不起房子,我和孩子哪里住去啊……”在这之前,为了日夜照顾丈夫,她将11岁的女儿路遥暂时托付给了姐姐。姐姐知道陶茑的难处,对她说:“你也来家里挤一挤吧。”
市区姐姐的家是个一家三口36平方米的单室房。本来就已经够挤了。姐姐半年前下岗,只得靠姐夫每月300多元的微薄收入养活,困顿的生活和面临下岗的危险让姐夫整日愁眉苦脸,这让挤在这里的陶茑心隐隐作痛。而这时偏偏又有女儿总在“捣乱”:几天来,她总是哭着向妈妈要爸爸……全家人的泪水一时涌了出来。这天,这位母亲领着女儿满街寻找着她的爸爸。循着建设街,母女俩穿行在14委肮脏的胡同。她们想,再拐过几个弯,就能看到自己的家了,女儿说:“还是自己的家住起来踏实。”而母亲回答她的只有眼泪。当她们拐进最后一个胡同,却意外地发现,家里的那座老楼已是废墟一片,伴随着马达的粗大喘息,挖掘机无情的铁臂伸展开来,将最后一堵青砖老墙轰然推倒……
后来,女儿开始浑身打颤,发起了高烧……母女俩已无家可归,她们真的无法想象,偌大的世界竟没有两人的安身之处。她们只有漫无目的地走着,最后母女俩走进了扶顺飘屯火车站的候车室。母亲苦笑着对女儿说:“以后,我们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吧。”
苦难中的美好记忆:相依母女用日记刻录好人阳光
从此,飘屯——这个抚顺市区的无名小站就成了她们的家。当早晨母亲送走女儿上学后,她便来到马路市场做零工。她曾几次对女儿说:“家里回迁要花一万多元,妈妈好几万的外债怎么能交得起这些钱?现在我出去挣钱,一年、两年或者三年,一定挣足这些钱,那时我们就有新家了。”但是当时很多人都在下岗,挣点钱非常不容易。有时一天仅能挣到几块钱简单地填饱肚子。
不久,陶茑开始走街串巷地做起了清洗排油烟机的活计。每天没完没了的吆喝、被化学洗涤剂腐蚀得粗糙干裂的双手、一身被油污侵染的衣服,就是这位母亲的形象了。一个周六的上午,风刮得有些急。陶茑正在给别人擦排油烟机,而女儿则坐在一边专心致志地看着书。这时,一位面容较好的长辫大姐走过来惊讶地说:“我还第一次看到还有女同志做这个活儿的。”便和她攀谈起来,长辫大姐又问:“风这么大,为什么不让你的女儿回家去看书呢?”这一问,她才知道,女孩因家里动迁竟“还没有固定的住处”。听了陶茑的讲述后,长辫大姐为她流泪。临走,她从口袋里拿出20元钱对陶茑说:“真对不起,今天出来没带钱,这几块钱你一会给孩子买点吃的吧。”陶茑说什么也不接受。长辫大姐说:“只要不是嫌少,大妹子你就收下它……”
20元钱,的确不多,但一位陌生人的情意却是那样的丰厚无比。一年多来,陶茑所见到的,除了亲生女儿,大都是车站和小区里漠然的面孔。而今天,她看到了世间的一份真诚和友爱,这在她看来是那样的宝贵。母亲用这20元钱换来了女儿早就要的一本课外数学参考书。当这天晚上女儿坐在车站的长条椅上静心地钻研这本新书时,母亲悄悄地在一个日记本上记下了长辫大姐的相遇……
一天,当她为一位40多岁的大姐清洗排油烟机时,这位大姐看到她干活十分卖力、细致,便和她唠起了家常。这位大姐听了她的不幸遭遇后,竟流下了眼泪。临走时,她坚持多给陶茑50元钱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