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24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多给孩子们留点改错的台阶 彩票情缘 李世民不出文集 大佛寺土塔 怀念淑女 走来走去乐融融 幸福法则 秋日男人也应亮丽 家居色彩的设计 广告 白开水可治病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生活广场
04

李世民不出文集

□文/张守宇

在中国古代的几百名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论文治武功,能望其项背者,在帝王中实在不多。

但如此一代雄主,却不愿出版自己的文集。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二年,“著作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也就是打报告请求为李世民出文集)。李世民批示说:“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于是此事作罢。作罢的原因,批示里已说清楚,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出了文集,但都成了亡国之君。所以当皇帝的,主要是怕不能推行德政,文集有什么用处呢!可见,李世民不出文集是以巩固社稷江山的高度作出的决策。

往事越千年,中国大地上忽然冒出一股畸形出书热。出书者既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是富有灼见的专家学者,更不是郭沫若、陶铸那样的官员作家。他们之所以能出书,只是因为他们是权倾一方的官员显要。这些阁下们在日理万机之余,把自己那些例行公事的讲话和应景文章(大多为秘书捉刀)稍加整理,集之成册,冠之于××××思考或探索之名,便招摇出世。并像传染病那样很快相蔚成风,大有燎原之势。这类文选(杂文家称之为官书)有个共同特点,即不经图书发行渠道(不论国营私营)销售,一律由出者下属部门和单位用公款购买,然后免费发给职工。群众说,这是当管的用权捞钱哩,谋名哩!不错,捞钱是真捞到了。至于谋名,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某单位有位工人师傅,半年就得到三本这类官书,价额有六、七十元之多。他不愿把这些书摆上自己的书架,全部送给了收破烂的。至于这位师傅对官书的评价,为了不扫某些官员的雅兴,笔者就不想饶舌了。

有人考证,此风可能缘于山东泰安那位胡建学胡书记。此公当年小人得志,为自己出了一部文集,名曰《胡选》。胡书记曾下令全市官民结合领袖著作一起学习。随着胡氏锒铛入狱,《胡选》终成笑柄。只是胡书记没有想到,他的《胡选》在官场竟有如此良好效应。

有人猜测,以后反腐败的阶段性任务,有可能要把清理此类官书列为一项内容。因为广有文才的梁武帝、陈后主和隋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致覆亡也”。何况此辈,徒耗民脂民膏乎?正落笔时,忽然从杂文报上看到,说有的省已发出通知,严禁领导干部用公款为个人出书。看!说来就来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