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下海新趋向
□文/梁胜
跨入2003年门槛,历史刚翻开新的一页,干部辞职之风便在政坛引发了一场冲击波,激起了阵阵波澜:2002年12月,江苏省盐城市处级干部进入换届选举阶段,全市干部格外关注自己的岗位变动和职务升迁。然而,48岁的东台市市长王小平却主动向市委提交了辞职报告。与此同时,该市建湖县副县长、49岁的胥正洋也向市委主动提出辞职。据悉,仅仅6个月的时间,盐城市就有4位县处级干部辞职,这在江苏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政从民 价值选择多元化
在一个看重“官位”的社会里,县处级干部弃官为民不啻是新年的一声春雷,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惊喜,“干部辞职”传递出社会淡化“官念”的新趋向,也向社会昭示,干部人生价值选择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主动辞职,退出政坛。据了解,我国目前地方政府行政编制是518万,却有548万名干部在职,超编达30万人。国务院要求地方精简干部50%,这意味着只需259万名干部留任,289万名干部将被精简分流。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更多的官员面临新的选择,在此情况下,不少干部与其等着被裁减,不如主动提出辞职。较早提出辞职的高级干部当数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厅长游宪生。游宪生2000年3月担任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兼党组书记,是福建省厅级干部中仅有两名博士之一,工作雷厉风行,为人厚道,2000年底提出辞职,时年仅46岁。游宪生辞职后,担任了民营企业ST中福的总裁。他满怀信心要摘掉这家上市公司ST的帽子。
干部分流,重新定位。当前,全国县级以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量的干部正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的抉择。为了使机关干部有序分流,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干部辞职经商务农,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领路。据人事部统计,6年来,我国共有2.2万多人辞去公务员职位,1.7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近4万人自愿或不自愿地告别了机关“铁饭碗”,重新自谋职业或出路。江苏省通州市2002年有400多名机关干部正式辞职自主创业。通州市建委副主任吴专辞职后,凑了35万元,入股通州市安康房产有限公司。公司开发的佳苑小区7万多平方米的住房销售一空,缴税200多万元,原来20多个即将失业的员工,在新组建的物业公司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收入也比原来增长了50%。
系着“保险”,离岗创业。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为了将机关干部推下“海”,全国各地新招迭出,为干部系着“保险带”,便是其中一种,也就是干部下海之后,劳资关系仍留在机关,如果“海”里无路可走,再回机关“重操旧业”。江苏省宿迁市从2002年3月开始到目前,已有6715名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离岗创业,共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500多个,投资总额达1.47亿元,招商引资5.9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其中有2000多人成了私营企业“老板”。还有些地方在县乡机构改革中推出“干部打工”的举措,鼓励干部“留职停薪”到先进发达地区去“淘金”,在赚钱的同时,学习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转换观念,回报家乡。2000年9月,山西省灵丘县就派出64名干部到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一年后,一部分“打工干部”重回灵丘,担当了领导职务,也有部分干部在外打工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坐标。
干部辞职下海,是当前机构改革的要求,尽管辞职者中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下海,干部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的“官念”也大大的淡化。因此,莫以成败论英雄。
搏风击浪,如愿以偿。一个人,只有将其放到最佳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大多数辞职下海的干部在新的领域干出了非凡的业绩,实现了新的人生价值。江苏省阜宁县副县长顾成荣,曾获得过“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1999年5月18日,他辞去了副县长的职务,受聘于民营企业山东黄河集团任总经理,年薪36万元人民币。在黄河集团,顾成荣的管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但使黄河集团实力迅速增强,而且还吸引了一批辞职干部,山东省垦利县县长门兴国、胜利油田总工程师王成龙、阜宁县计经委主任等都集中到了他的麾下。2001年12月,顾成荣又辞去黄河集团总经理的职务,担任了上海明阳集团总裁。如今顾成荣应该算是辞职干部中干出成绩的代表之一。
樯断橹折,失败而回。辞职干部下海后,也有一部分受到挫折,吃了败仗。1996年11月,湖北省利川市市长蓝胜辞去了市长职务,决心当一名高山“愚公”,承包开发荒山。他与单位签下三年停薪留职的协议后,同当地签订了承包开发3000亩荒地的合同,承包期为10年。蓝胜利组织了当地300多名农民开发荒地,并投入上百万元购买了农用汽车和其他生产工具,在荒地上种植烟叶、蔬菜和发展畜牧业,成立了小农场。1998年底,中组部下发23号文件,规定公务员不得再以停薪留职的形式下海创收。蓝胜利拖枪而回,担任了恩施州经贸委副主任。下海两年,百万投资付诸东流,蓝胜利属于辞职干部中的失败者之一。
商路崎岖,重返仕途。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动摇了各级干部的“宝座”。四川省民营企业方舟集团适时在四川省各主要媒体刊登广告,招收从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干部,这一“民招官”的举动在全国名噪一时。方舟招到了9名省级机关干部,全部被安排在企业内部的行政岗位上工作。然而“官”们过惯了机关松散的日子,习惯于按条条框框办事,适应不了民营企业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灵活的组织方式,因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9名招来的干部全部从方舟走人,其中有3名又重回“岸”上,到原机关工作。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