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情系矿山写人生
——记澄合矿务局机械动力处处长王素珍
(上接一版)
干中学,学中干。王素珍立志要干出一番样子来。矿上进回一台进口叉车,当人们想摆弄着开动时,翻开说明书才发现全是英文,谁也没了办法,眼睁睁的瞅着崭新的叉车弄不走它。此时貌不惊人的王素珍开了口:“让我试试”。王素珍凭借在大学里学到的外语知识、翻阅英文资料,查字典,她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将一本厚厚的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了中文。工人师傅一看到中文说明书全乐了,没多时这台叉车就欢快地跑了起来。打这以后,“王技术员”就被叫响了。
五年过去了,王素珍爱学习,肯钻研的工作态度,很快成了运行队当之无愧的技术大拿,人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位貌不惊人的女技术员。王素珍与职工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在工作中她深知煤矿工人对知识的渴求,她知道煤矿工人不是不想学技术、学业务,而是没机会学。于是,她就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传授在大学学来的机电技术方面的知识。1987年8月份,矿上组织对采掘区队小绞车司机进行培训。当时正是酷暑盛夏,王素珍白天坚持正常上班,晚上还要给培训班学员讲课。凭着她在大学四年的理论功底,单从理论知识上讲,不是难事。但要把课讲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工人师傅们理解和应用,那就得非下大功夫不行。白天没有时间,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对小绞车操作、维护、性能保养以及故障处理进行了认真研究,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挖掘与运行队设备有关的典型案例,整理出一套让工人师傅能看得懂、摸得着又很实用的讲课方案。通过她结合实际的讲解,工人师傅对小绞车的正确操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其性能、维护及故障处理上也掌握了平时很难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的东西,工人们很有感触的说:“小王的课讲得好,这样讲课我们爱听。”
“要让每台设备良好运转”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煤矿大多数设备陈旧落后,权家河煤矿也不例外,机电设备落后造成设备维修难、效率低下、易出事故。煤矿“爱耍脾气”、常出故障的老旧设备,激发了王素珍的责任感,她下决心用所学到的知识,对煤矿落后的机电设备进行力所能及的改造。
每年一次对竖井井架上的天轮轴瓦维修工作费时又费力,还造成全矿停产一到两天。粗略计算一下维修或更换一次辆瓦,每年因全矿停产造成的间接损失也在百万元以上。能不能把天轮轴瓦换成轴承,这样既减少天轮的磨损,又能彻底堵绝因轴瓦易磨损而必须经常更换轴瓦的问题。但在当时陕西的几个矿务局里还没有把天轮轴瓦更换成轴承的先例。但王素珍决心一试。在为天轮更换轴承期间,王素珍与工友们一道,严格把好每个关口,她对每一个技术数据都精益求精。这个班次的工人下班走了,王素珍还在十几米高的井架上量数据,查技术资料。另一班的工人来了仍能看到王素珍的身影。每一道关口她都在亲自过手,每一个数据她都在亲自验算,在她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地改造了天轮轴承。天轮轴承的更换,结束了这宗矿山大型设备运转时使用轴瓦的历史,减少了天轮的磨损,减少了工人的维修难度,也大大延长了天轮的使用寿命。
一次,当她听说井口安全门因存在缺陷曾造成一名工人致死的事后,就不顾身孕,挺着个大肚子参加了井口安全门技术改造的设计安装,采用电磁闭锁装置对井口安全门进行了改造,诸如此类的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在工作生涯中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她的技术改造给矿上解决了多少工作上的难题,为矿上煤炭生产提高了多大工效?她无论如何也算不到一起,但翻开她足足有一米高的工作日记可以看到,每一次技术改造时的方案、图纸、技术数据等都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日记里,粗略算一下竟有几百次之多。
1988年王素珍被调到矿机电科任技术员,主管全矿的四大机械的技术管理工作。这下她管辖的机电设备就更多了。但她的工作作风仍然没有变。已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王素珍深知,四大机械是整个煤矿生产的咽喉,也就是煤矿的心脏,如果这四大机械任何方面的机电设备出问题,不单只是设备损坏,很可能造成更大的连锁反应,很容易造成煤矿的全面停产,也会危及井下正常作业上百名工人的生命。于是她横下一条心,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一定要细又细,精而又精,决不能因设备出问题而给矿上的生产和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损失和危害。
在工作中王素珍变成了一个要求严格、不讲情面的技术员。很多职工以及一些区队领导也很了解王素珍的工作作风,在日常工作中,一听说王技今天来检查机电设备就有点心里发虚,因为她处处挑毛病,一点也瞒不过她的眼。有一次她陪局里领导检查工作,上级检查组查验过的地方没提什么意见,她却发现了压风机的进风排气阀漏水,并且说什么也不放过,板着小黑脸责成有关人员当场更换。工人们见她太严、太认真了,有时查到某处心虚的地方时,就派一个人有意把她从现场支开。可这段没检查过眼的地方她总放不下心来,过一会她回来后还会从头仔细查验,发现问题或隐患就要求立刻返工。有些机电设备存在的小问题,有经验的老工人也认为这点问题无大碍,可她却不放过,还说:“我既然负责技术工作,就要让设备良性运转,带病的机电设备,迟早要出问题的。”王素珍嘴里牵挂着的一句话是“一切要按技术数据走”。
1992年9月,王素珍被调入局机电处主管全局四大机械及锅炉压力容器的技术管理工作。2000年5月,她被任命为生产技术处副处长,分管全局机电运输及机械化采煤工作。2003年3月,组织将她安排在领导岗位上,任局机械动力处处长。作为一名机电处长,主管着全局机电、运输工作。工作量加大了,责任担子更重了,王素珍对工作也更认真了。在她的严格管理下,全局机电、运输标准化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省级标准。
她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积极进行新技术推广和改造。对全局的12台主扇风机、22台主排水泵的运行现状及能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研报告,提出矿务局节能降耗的途径及改进意见。按照她提出的方案,矿务局利用国债补贴对矿区主要通风机进行更新改造,彻底解决二矿主要通风机的不完好状况和王村、权煤公司主扇的“大马拉小车”高耗低效现状。年节约主扇电力消耗200余万度,节约资金百万元。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了矿井生产的安全性。2002年4月改造权煤公司风机,将原70B2-N024型风机更换为BK52—6—No16型风机,投资仅4.2万元,运行一年节约电费50余万元。
“只有亲自到现场心里才踏实”
如果有人作个调查:什么职业最苦?问十个人都会回答:下井挖煤。可见,煤矿的苦、累、险已是人所共知。煤井一般深入地下150米至200米,下到井底前往工作面,要身背自救器和矿灯,顺着两三米宽的巷道步行10多里,脚下烂泥湿滑,凸凹不平,一不小心扭脚脖子摔跤是常有的事。
井下作为男人的王国,女人在生理上是很难适应的,所以人们把井下称作“女人的禁区”。可王素珍工作了整整二十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下井,以致于婚后第一个孩子因过分劳累流产。1986年怀上第二个孩子后,她仍无所顾忌,临产前几天还下井检查设备,使得随行的同志都很担惊受怕。
矿井男浴随时开放,而女浴室却时常不开。所以每次下井,她都在办公室将工作服套好,升井后回办公室更衣擦洗。夏天还好说,冬天就不行了,只能回家再洗。她提为局生产副处长后,局长王忠义对她说:“你是一个女同志,以后就不要下井了,下井的事让男同志去干。”她不乐意地说:“不下井除非不在煤矿干了。不到井下了解现场情况,你让我咋指导工作。”所以她该下照下。
平时,只要听说哪儿的设备出了故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王素珍都要赶到现场,决不延误。1986年8月在原权家河煤矿,她已怀有9个多月的身孕,一次,她在班前会听说井下推车机遥台有问题,立即下井检查,组织维修,别人劝也劝不住。今年6月,二矿机采工作面采煤机发生故障,准备第二天升井检修。但她却等不及了,立即带人下井察看。那天她正好身体不适,下到井底在湿滑坑洼的巷道急行,连续摔了两跤,腿都摔青了,随行同志劝她回去,她仍咬着牙坚持走到工作面检查设备,组织抢修。
正常情况下,下井是乘坐副井罐笼。可有时候,斜井井底机电设备出了问题,为了及时赶到现场抢修,王素珍经常是从长380米、33度的斜坡上爬上爬下。阴森森、黑洞洞的斜井,没下过井的女子看一眼都会吓晕过去,而王素珍走的是那样潇洒、自如。
2001年7月,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以备井下工人逃生,二矿用一口废弃的竖井装上脚手架修成一个安全出口。为了检查施工质量,王素珍带了两名技术人员从副井坐罐笼下去,穿过巷道从160米深的井底沿着竖梯向上爬。随后的两名男同志劝她别爬,她说:“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上去人,保险不保险。”爬到井口,随行的同志才舒了一口气。也许,这个出口永远不会再有人爬,而王素珍却是爬过了。
2002年5月,王村矿更换主井提升钢丝绳。在施工的4天里,王素珍每天都要爬上60米高的井架现场指挥,监督每一道工艺。别人不让她上,她说,不看着干不放心。有人说王素珍比男人胆大,王素珍却说胆子是练出来的,要干事就要有胆量。是的,事业心、责任心在为她壮胆。但她毕竟是女人,柔弱、胆小是女人的天性。矿上每次检修锅炉,她都要爬上口径仅50多公分,且还在发热的炉膛内检查。这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的是精神。二矿是清朝末年建立的一座百年老矿,近30年来搞过数次机械化采煤技术改造,都以失败告终。跨入21世纪仍停留在落后的“炮采”状态。2001年,局里决定对二矿再次进行机械化采煤技术改造,而且确定为“重中之重”工程,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此时已兼任局机械化办公室主任的王素珍,自然而然地挑起了这一重任。她无数次地到二矿考察,分析前几次机械化采煤技术改造失败的原因,下矿井、测巷道、编制改造方案。然后又到采煤机的生产厂家进行认真考察,选择最佳机型。设备购进后,从验收、安装、调试,她都寸步不离,紧盯每一处细节,不让出任何微小的纰漏。那几个月,王素珍吃不好、睡不好,人更加黑了、瘦了,但是她精神不减。
王素珍在分析二矿前几次机械化改造失败的原因时认为,人员素质低是实现机械化的重要障碍,必须对相关岗位的操作人员进行高质量的技术培训。她在翻阅资料时发现,河北峰峰矿务局九龙煤矿所用采煤机和机采面地质条件与二矿现有情况十分相似,立即向局领导作了汇报,然后又与主管领导前去考察,签订培训协议。由于选择了最佳培训点,操作人员得到高标准的技术培训,使二矿高档机采工作面试采一举成功,顺利实现了机械化采煤技术改造,结束了“炮采”的历史。在井下工人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工效比原来提高了两倍。
1994年12月,王素珍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难忘矿山,难忘矿上人”
有一年秋天,权矿压风机电机烧了。按惯例,要送到制造厂家去修。当时,矿上原煤生产任务很紧,拖延不得,矿长找机电运行队干部商量后,决定自己动手干。于是,王素珍与工人一道拆线、绕线、调试、安装,王素珍整整两天两夜没有离开车间。实在困了,就爬在一张旧桌子上打个盹,然后又接着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电机修好了,压风机又运转了。既节约了资金,又抢了工期,为超额完成原煤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
原权家河矿运行队队长宗长秋说:“王工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作风麻利,乐于吃苦。”有一次在斜井井底检修卸载仓,由于时间短任务重,王素珍在井下坚守了一天一夜。饿了,吃一口带来的凉烧饼;渴了,喝一口送水工送来的凉开水,直到抢修任务完成才升井。有一年冬天,天下着大雪,蔡家河变电所的二回路电缆头爆了,王素珍得知后,二话没说,顶风冒雪步行四十多分钟赶到蔡家河风井。到了事故现场后,立即组织抢修,经过六个多小时紧张工作,终于完成了抢修任务,恢复了供电。在运行队工作期间,王素珍和男同志一样,经常坚持下井。有时候,斜井井底、机电设备出现问题,为了及时赶到现场,王素珍就从长380多米、33度的斜井坡上跑上跑下。检修那些日子,她整天守在井下,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检修任务完成后,她脸黑了,人也瘦了,为此,同志们无不为之感动。
王素珍把精力和时间大都用在工作和事业上,却愧对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丈夫高兴宏也是西安矿业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早她一年半分配到澄合局,先后在原权家煤矿任技术员、生产科副科长,在王村煤矿任总工程师、矿长。三年前调到省煤炭安监局驻渭南办事处任主任。在矿山,两人事业上可谓比翼齐飞。可结婚十七八年,她没有像别人的妻子那样关心照顾丈夫,不能经常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
1987年春节,王素珍生下孩子还未达百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就将孩子送回眉县老家由母亲照顾。孩子两岁后才接回身边,之后又送矿井幼儿园,常常因忙于工作不能按时接送,只好托付给邻居或幼儿园阿姨照看。孩子3岁那年得了腮腺炎,在矿卫生所住院15天,碰巧矿上停产检修,她和爱人都忙得脱不开身,只能抽空去看一眼,大多数时间孩子都是靠同病房病友照料。孩子六七岁时上小学,她从未接送过,回到家常常没饭吃,就拿点钱随便在街上凑合一下,饥一顿,饱一顿,小小年纪就患上胃溃疡。
对孩子生活上照顾不周,但在教育孩子上王素珍却要求很严,所以孩子从小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和优良的品德。打上学起,每个星期日早晨6点就把孩子叫醒跟她跑步,七八岁时孩子就能跑上1500米。孩子学习刻苦、品学兼优。王素珍说,从小让孩子吃点苦有好处,会使他受益终生。至今她还是这种想法。今年7月13日,她和安监局张华煜局长去西安向省煤炭局汇报工作。返回澄城时恰巧孩子放了暑假,张局长让她顺便用小车将孩子捎回家,她拒绝说:“让他自己搭班车回去,我不想让他有任何优越感。”
王素珍为了工作顾不上自家的事,但对别人家的事却是热心肠。1998年冬,权家河矿一位师傅的女儿在澄县中学读高三,为使孩子上学方便备战高考,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居住。前后半年多时间,无论工作多忙,身体多么劳累,她都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孩子考上大学临走时,她又拿出200元钱送给孩子,鼓励她努力学习。王村矿有个矿工受了伤,家中三个孩子上学,生活困难,她听说后立即送去300元钱慰问。如今,这个矿工的妻子还十分感激王素珍对她这个家庭的照顾,逢人便说:“王工真是个热心人。”
2000年冬,权家河矿因资源枯竭即将破产,有的矿工进城打零工。一天中午,王素珍看见四五名矿工在她家附近架线安装电器设备,看到昔日与自己一起工作的工人师傅,王素珍心里很激动,连忙回家煮鸡蛋,提着开水送给工人们吃。并说:“缺什么请大家尽管说,别客气。”在场的职工非常感动,王工也动情地说:“我虽调走了,但我心还在矿山,我难忘矿山,难忘矿上人。”她确实忘不了1992年她离开权家河煤矿时,上百名职工家属前来帮忙,挥泪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
王素珍情系矿山,默默奉献。她多次被评为局、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员标兵、优秀科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学雷锋标兵。2003年7月被矿务局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近日,王素珍又被省委企业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素珍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她扎根矿山,把自己融入煤炭建设事业的沃土中,无怨无悔,守志敬业,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成败不乱。她忙碌得很平静,平静得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