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13日
综合新闻
02

智慧的飞翔

——记“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张新国博士

(上接一版)

跨越重洋

1990年9月,已在618所从事飞控技术研究近十个年头的张新国,以国家教委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英国Salford大学航空工程进修。在英国进修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张新国除系统地学习现代控制理论及设计方法等规定的课程外,还涉猎了飞行控制领域很多前沿的技术。异国风光没有使他陶醉,大都市的霓虹也没能让他动心。这里便利的学习条件和一流的实验设备,对他而言就象一座开启的宝库,而此时此刻的他象世上最贪婪的人,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汲取中。在porter教授指导下,他对Salford奇异摄动控制方法做了新的开发和应用,首次将直接数字设计的“多重模型跟踪”和“鲁棒模型跟踪”等新理论、新方法用于观代高性能飞机的数字式飞控系统、可重构及自修复飞控系统、综合推飞控制系统,并开发了系统设计及仿真软件包。

在这一年当中,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实验验证工作,他与Porter教授合作撰写了5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分别入选美国宇航学会(AIAA)制导、导航与控制会议,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国家航空电子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赤子之心

1991年,张新国留学期满,一些大公司聘请他,教授主动表示愿意提供年薪1.4万英镑的资助,让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面对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遇,张新国毅然做出了抉择——当时618所正处于科研上水平、技术成果上型号的关键时刻,一批国家重点项日刚刚立项,那里正需要他去大显身手。尽管教授百般挽留,并亲自给618所写信,声称“如此有才华的青年,如果失掉这个继续深造的机会将是非常可惜的”,他还是毅然返回祖国。

回到祖国,张新国席不暇暖,即刻投入歼八ⅡACT二轴数字电传飞控系统研究,担任了项目的主任设计师,并亲自承担多模态三轴控制律的设计。该系统于1996年实现首飞,使我国在主动控制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新国为我国三代飞机电传飞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荣立个人一等功。

也是从这一年,张新国同时担任了新歼飞控系统副总设计师,一方面主持高难度飞控计算机和综合式伺服作动器等子系统的国内研制,另一方面执行对外方技术谈判和技术合作任务。在工程研制的后期,他又领导课题组攻克了主控阀组件等非技术转让的高难度项目,使得新歼飞控系统全面实现了国产化。2000年国产化新机又一次成功首飞,标志着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在国产飞机上正式形成装备,张新国荣立一等功。

1992年5月至1995年12月期间,张新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职攻读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专业博士学位。1996午以来,他先后被西工大、北航、南航等三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导师。

1996年6月,张新国被任命为618所副所长,主持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积极推动618所飞控、惯导两大专业技术上的台作,在无人机、导弹制导技术领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扩大了618所专业范围,开辟了新的市场。2001年2月,经过民主评议,中航一集团党组任命张新国担任了618所所长、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历史再一次把责任交给有使命感的人!

重点型号的考验

新世纪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把严峻的考验摆在了张新国面前。

20多年来,618所在飞行控制、惯性导航领导的研究工作一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开发出一系列国内领先甚至独有的产品。雄厚的技术实力持续增长,加工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靠加班加点和广大员工的顽强拼搏,超出能力部分才能得以消化

张新国上任后,首先呼吁“再也不能这样过”。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618所连续两年任务增幅超过50%,“十五”后三年每年增幅也都高达30%。这本来是喜事,但是全所上下却充满焦虑情绪。因为如此大的任务增长对已经疲于应付的618人来讲,根本看不到能按时完成的希望。

常规的打法,眼前是一盘必死棋。但同时张新国也从这盘棋中看到了618所跨越发展的契机。职代会上,他提出“以重点型号工程任务为中心,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手段,以专业融合和资源融合为转折,以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引导,以实现我所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对内加速模拟企业化运行,对外大力组织外协和社会化生产,形成高效率、高效益、高层次的哑铃型科技企业模式”。

管理上的变革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效率,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使六一八人逐渐告别了“喘一口气都顾不上”的日了。这两年大家不仅能正常过上法定节假日,每年还享受了10天的高温假,其间通往某旅游胜地的航班居然一多半是六一八人。大家说,六一八人过去只讲奉献,现在也开始懂得享受生活了。

“短板”革命

长期以来,618所的管理一直走在一个误区,就是一门心思抓技术,抓完成任务,其他的工作全要看“科研生产”的脸色。

早在担任618所副所长主持科研工作期间,张新国就已经深深地感到研究所管理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并意识到正是这块“短板”制约着这个技术强所一直无法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他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技术上的专家并不能等同于合格的管理者。为了补上管理这门课,他再次走上求知之路,在职攻读了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9月他参加了中航总波音科研管理研修班;2002年9月又参加了中航一集团空客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

担任所长后,他对618所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把提升管理水平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战略,对全所干部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同时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和科研、生产、物资供应等各项业务的流程再造,进行资源整合和精化分立,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整个行业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618所的变化引起全行业的关注。流程再造和管理信息化随即被集团公司列为2002年工作重点,从618所这块试验田向全行业推广。张新国受集团公司领导委托,向一集团所属各厂领导干部巡回介绍流程再造的理念和方法,并受陕西省国防科工委邀请,向在陕西国防工业系统厂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创新的讲座,受到各方高度评价。

领先缘于开放

出国留学的经历和工作中不断与国际广泛的接触,使张新国对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义有着更深刻地认识,并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无论是随团考察,还是参加国际会议,只要有机会,张新国总要设法接触那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学者,代表FACRI(618所的英文缩写)向他们伸出橄榄枝。缜密的思维,务实的作风,独到的技术见解,加上纯正的英语,深深地折服了与他接触的专家,618所成了挡不住的诱惑。他们来了,因为他们了解,一匹骏马不可能是从羊群中跑出来的,张先生所代表的618所一定是一个人才济济,学术气氛浓厚的地方。

除了“请进来”,张新国也非常重视“派出去”的工作。为了使更多的人有出国深造的机会,他不但积极支持所里出国派遣工作,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亲自为一些同志联系国外研究机构。这些学成归来的“海归派”们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知识,更有突破传统的鲜活思维,大都成了618所科研的中坚力量,并从中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课题主管。

一些数字也许能说明618所与国际同行交往的密切程度:近十年,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9个公司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来所进行技术交流,其中通过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国外专家238人次。张新国担任所长两年半来,已先后审批派遣了90人次出国留学深造和专业技术培训;618所同期接待外宾也多达187人次。

正是多年来坚持国际合作和交流,才使618所的技术发展始终与国际同步,保持着国内领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