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09日
维权之页
03

一线职工对不愿学技术有说法

技术工人和社会需求矛盾的相关报道,最近多见于一些媒体。一些企业也采取多种措施,搭建学技术平台,但一些工人就是心有所骛,不想去学习。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对学不学技术有说法——

社会导向

诱发员工“轻工”

在社会的眼光中,谁把技术工人当作人才、当作成功人士呢?现在的社会招聘人,张口就是本科文凭,甚至要硕士、博士。谁还说过什么要看技术等级证呢?当了工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考不上大学了。脑子笨了,没有办法了,才当工人的。上了大学当干部当科学家,在社会的眼光里高人一等。而当蓝领,其地位在很多人眼目中跟农民差不多是一个档次。如社会上分房,是科级干部住两室、处级干部住三室、厅级干部住四室,谁说过几级技术工人住几室呀。

另外,社会上的一些推行多年的规定也不利导工人学技术。有人算过,两个从同一技校毕业、同年参加工作的人,一个参加学历教育进入干部行列,一个参加技能培训自始至终当工人,40岁后当干部可能是高级职称,当工人一辈子评个技师是难上加难,最多是个高级工,(这与高级职称的待遇相差很远),因此,一些优秀工人不愿岗位成才,认为青工凭学习难以迅速实现自身价值,还不如考文凭转换身份来的快。

教育导向

给员工学习造成“偏误”

有些单位领导根本没有把提高工人素质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有时候迫于上级压力,不得不搞形式上的员工培训,但培训效果只满足于人员到齐,课上了,“毕业”了。就这样举办者“辛辛苦苦”的举办了一届又一届技术培训班,其实员工技术素质,操作技能究竟能提高多少,他们从不过问。许多员工想学习、想了解、想知道的学不到,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员工不愿意学的东西,满堂灌,整天讲的头头是道。有的教员在教学中过多强调概念、理论的讲解,对厂情和学员的工作环境不熟悉,对解决实际问题和可操作性方面的引导不够。时间长了,员工认为学这样的东西没有用,还不如不去学,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感到厌倦。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单位市场定位低,对职工素质要求不高。当企业面对地区化市场、采用简单技术进行生产时,对职工素质要求不高,培训的覆盖面要相应小一些,周期也相应要长一些,导致出现了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定位低的问题。

利益导向

工人学习挂“空档”

一些企业过分片面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没有把技术工人当作人才来看待,更谈不上利益倾斜。

对员工成才支持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些在技术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一线员工,大多部分得到的只是一次性的不多奖励,很难从工资或补贴中享受一定的待遇,更谈不上奖金分配上的倾斜、住房上优先、子女就业上照顾等实实在在的实惠,使技术工人参与技术比武热情减退,不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员工形成多一门手艺就多一个就业机会的竞争意识,应大力推广青年技术工人的先进操作方法,对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多面手应及时树立典型,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同时,一部分单位缺乏长远发展目光,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因为培训是收效较慢的工作,在短期内不能马上见效,对单位短期绩效影响不大,不愿意耗费精力去开展培训。再说,要组织员工培训,岗位就会空缺,员工在培训期间不但不产生经济效益,还要产生培训费用,工资还得照发,利益的导向使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形成可有可无的一种潜在意识。 ■田小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