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09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经纬 王文良说:北大毕业等于零 北京审结的“非典案件” 更正 崛起于黄土高原的一座新城 传统产业开新花 地域经济添活力 绥德城建工作侧记

当前版:第A4版:社会经纬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经纬
04

2003年2月,一本《北大毕业等于0》在全国火爆热销。是谁如此“贬低”北大?

王文良说:北大毕业等于零

□文/珂影

王文良自幼多病,两个月发一次高烧几乎成了多年不变的定律。每每高烧袭来,他都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但因着内心美丽的“北大之约”,他暗暗鼓励自己:“伟大的事业在前头,北大之门敞开着等候你的拥抱呢。”

1984年,王文良如愿考进了北大俄语系。作为天之骄子,王文良抱负远大,对将来从政充满了理想。所以一到北大,他便热情奋勇地担任本年级团支部书记,接着又出任系总支秘书长和校团委会委员。这一切都是为了有心锻炼自己为将来储备能力。

从政要有极宽的知识面,从黑龙江佳木斯小城来的王文良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的学生一比,立马发觉自己除了课本,其它知识少得可怜。知不足而后奋。王文良便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从政治到经济,到哲学,他像个饥饿的婴儿,贪婪地吸吮着未知的一切。从外国元首到中国的帝王将相人物传记,他全部精读细品,4年下来,王文良成了本系读书最多的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丰富了他的视野和言谈,也让他对未来的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王文良最初学习俄语,半年后转至东语系。而东语系毕业的学生,一般可分到外交部。

当一切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时,不曾料到临近毕业时的一件小事,使王文良栽了个不小的跟头。

理想的破灭

1987年,学校选派11名北大生到乌兰巴托留学,王文良是其中之一。按计划,这批学生毕业后,可顺利进入外交部。当时,学校指派身为学生会文艺部长的王文良带队,先到北京语言学院培训。

那时的王文良正是学校红极一时的人物。与他的显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的一位同学处处不如人意。巨大的失落使那位同学心理失衡。一天,那位同学在大街上拦着王文良,扬言要杀了他。王文良20多岁,血气方刚,他要求对方向他道歉。

那位同学得意傲慢地不予理睬,一时失去理智的王文良,抡起棍子向同学击了过去……不论事实如何,但身为学生干部兼预备党员的王文良动手打了人,学校对两人同时给予了记过处分,王文良到乌兰巴托留学的机会被取消了,他的“外交”梦也随之灰飞烟灭。

王文良情绪低落到极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疗伤”后,他总结教训,告诫自己今后要学会冷静再冷静,切不可头脑发热。

1989年,王文良分配到北京市政府外事部门,做了一名普通职员。他给自己设定奋斗目标:2年科级、5年处级、10年局级,20年后坐到部长的位置上。

有了目标,王文良立刻投以饱满的热情去拥抱自己的仕途梦。没想到,他这个响当当的北大骄子,一踏进社会就惨败得一塌糊涂。

北大毕业的学生,最大毛病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以我为中心。王文良迷恋的书和话题,不是欧洲总统,就是日本首相之类的政治动态,这给他的升迁带来极大的被动。比如晚上与处长在一起值班,他张口就是世界级首脑人物,不是肯尼迪,就是日本的大平正方,言辞中大有咄咄逼人之势。

一心想做官的王文良不甘平庸,他经常思考着一些出奇制胜、争取晋升的机会。在工作上,无论大小事物,王文良都投入100%的热情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他希望有朝一日,领导能发现他的能力,慧眼识珠提拔赏识自己,可领导却对此视而不见。

此举不行,王文良又花大量时间,写了一篇12万字的论文,并越过处长直接把它交到局长手里。局长不经意地翻了两下,轻描淡写对他讲:“年轻人果真有干劲,有能力,努力干一定会有前途的。”

两天后,处长递给王文良厚厚的一沓东西,接过来一看,正是他送到局长手里的论文。处长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这是为什么呢?写出来,应该让我先看看,我看后,给你改一改再交给局长多好。年轻人,你要多想想。”

王文良不是傻瓜,处长的话让他从头凉到脚。在政府机关,呆了一年又一年,他身边一起分来的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一个个都高升了,偏偏他这个北大“高才生”连个副科长都没份儿。

王文良不得不坐下来反思自省。他发现,北大毕业的自己,爱从理论去套现实,结果失败得一塌糊涂。而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没有了名校的光环,反而能一条心脚踏实地去努力奋斗。这就是为什么他这个名牌大学生屡屡失败的原因。

北大毕业,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外,得到的结果却是领导不欣赏你,同事不喜欢你,这让王文良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蓦然回首,王文良发觉自己的仕途生涯已走到尽头。

从零做起,成为商场弄潮儿

1991年9月的一天,王文良碰到了昔日北大同学,得知同学现在著名跨国公司“顶新”集团工作。彼此谈起工作环境、收入前途等情况,王文良才感觉到两人之间的差距悬殊。

经过内心平静的一次大洗脑。王文良产生了弃政从商的念头。在大学时期,他就发现自己具有经商头脑。他曾在家乡批发鸡蛋,一下午批发400多个,转手赚了40多元,相当于那时一个工人的半月工资。在学校,他利用礼拜天组织大规模的家教业务,8天时间挣300多元。80年代,中国大地掀起跳舞热潮,他在北大租下场地,培训跳舞,每人5元钱,400多人跟他报名,他教一场除去场租等费用净赚1500元,这项事业,他一直干到毕业前

夕。而这些成功的经商经历,曾成为昔日校园里的经典传说。

在这老同学的推荐下,王文良通过答题面试,成为顶新的一名普通推销员。可是,北大毕业的他没有一点优势,老推销员谈业务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而他张口就脸红。同样辛辛苦苦一个月,同事们的工资提成都是几千,而他仅有几百元,这显然与他的名校学历无法划等号的。

中学时代,每当想起令人神往的北大时,王文良就止不住热血沸腾、彻夜不眠,全身蕴藏着无限动力;但北大毕业的经历,并没有成就他的星点事业,反而成了自身一个重重的包袱。为了做一次纯粹彻底地成功,王文良决定卸下包袱,忘掉北大的牌子,一切从零开始。

在慢慢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他学会了吃苦,学会了与人平和地交往。大学时代的几次商业倒腾,他明白批发效益大于零售。别的业务员一家家去跑,而他则另辟蹊径,抱着电话谈业务。他的想法是,亲自上门一天谈10个业务,成功率为80%,也只能谈成8笔业务;用电话,一天联系100家,成功率哪怕只有40%,一天下来也有40笔业务。王文良的业绩直线上升。

一年后,王文良从推销员快速升到科长的位置,他每月业绩相当于手下14个推销员业绩的总和。他当了特供科长,果断采取直销形式。公司分特供科和经销科,以前特供科的业绩只占全公司的20%,经销科的业绩占80%。自从王文良新官上任,特供科的业绩和经销科拉平,到了1993年9月份,公司一度出现断货的火爆场面。

王文良也“抖”了起来,90年代初,北京还是满大街面的出租车,而他上下班坐的是皇冠,这种待遇,是只有在星级宾馆门前外宾才有的待遇。

王文良的上司经理是原来的经销科长,王文良的能力和才干引起经理的妒忌。不久王文良被调任总经理助理,专门负责公司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工作,收入也只有以前的1/4。

同事个个为他抱不平,替他叫屈,王文良却对此十分平静,并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只管干活,不去看路,无意中显露的张扬惹了祸。

从市场营销转到人才培训,王文良再一次从零做起,只是这时的他再也不会去埋怨什么,反而领悟到从零开始的“挑战”快感。多年来养成的勤于动脑习惯,不久再次让人对王文良刮目相看。负责培训期间,他开始系统学起市场营销理论,后来进人民大学,系统地学习了法律、经济和国际金融。他发表的《业务工作中的柏拉图》为公司全体员工称道。他创造业务工作中的《鱼骨图分析法》,让管理者想到哪就能清楚地看到哪儿,得到公司的应用普及和领导的称道。

因为王文良的真才实干,1995年,他出任公司中南区的主管。这段时间,他边工作边学习,把经济和管理作为一种专业结合实践经验去学习。

1997年,总公司迁往天津,在北京要成立营业所,在公司全体民意测评中,王文良以100%的选票当选为北京所的所长,负责顶新集团所有产品在北京的直营业务,成了在该公司最高职务的大陆人。

完美的最后一跳

王文良在顶新集团干了6年半,营销、培训、管理,各个职务他都做了一遍,然后跳槽到益华国际集团,任北京公司营业处处长。他提出经营的多种存在形式,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全面打开北京的市场。

接着王文良再次从益华跳槽到美联集团公司出任总监。美联集团公司,在美国非上市公司500强中排名第19位,资产达60亿美金。王文良开始主要负责婴儿食品在北京地区的销售部经理,后来又升至中国区域销售总监。掌管调动整个公司在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王文良依据市场提出调整新的策略,极短的时间内,在同类产品中击败了美国嘉宝、亨氏、法国的达能和中国的安瑞,成了中国婴儿辅食销售的第一名。

高层次的工作实践,让王文良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于是忙里偷闲到北方交通大学攻读MBA。

2001年,王文良再次跳槽,进入世界第三大空调制冷剂——加拿大的格林柯尔公司,出任总裁助理兼销售总监。在这家公司,他和总裁及下属员工合作十分默契,工作照样十分出彩。

自从王文良转变人生心态,事事从零做起后,先后在4家著名外企做到中方最高职位,这为他积蓄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他觉得在国内的现有企业中再也无法超越时,于是,他选择了最后的美完一跳,创办了自己的培训公司。

王文良决心为中国培训业打造1万名世界一流的销售总监,10万名出色的销售经理和100万优秀业务人员,成为中国的培训大师。

王文良用他的经历告诉人们,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美国哈佛,离开名校,你首先是一个平凡的社会人。社会对每个刚刚踏入的人都是一视同仁原始归零的。如果你沉浸在名校的光环里无法自拔,那么你将走不出校园走不进社会,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

2003年2月18日,《北大毕业等于零》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北京20余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王文良立刻成了焦点人物。

能有胆识宣称,北大毕业等于零,王文良的气势的确够语不惊人誓不休了。对此,我们除了对王文良经历的大悲大喜心潮澎湃之外,还能从中认识到身外之物的其次性。

其次,王文良的成功还让我们认识到,成功除了天才的脑袋还要加上思维观念的灵变,重要的还有满怀成功的希望。就若一位成功者说,90%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只是一点点,这小小的差别是思维方式,极大的不同是这思维方式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