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凑合超级大学
□文/朱介人
90年代后期,突然兴起了一股创办超级大学的风气,在“优势互补”的名义下,许多个性分明专业性很强的学院、大学一下子被凑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超规模的大学。据说,这叫“造大船”,也叫与世界接轨。
笔者所在的省城,一所医科大学、一所财经学院被归属于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于是财院和医大的大门上分别挂上了“××××大学财经学院”与“××××大学医科大学”的牌子,而原来医大的附属医院则直接取掉了医大的名字,被改为“××××大学第一医院”和“××××大学第二医院”。每次到这些医院看病,都有些莫名其妙:工科大学办什么医院呢?医院里还是原来的医生,财院和医大还是原来的教授。如果这样做是为了优势互补的话,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工科大学用得上医大用香料保存的“木乃伊”吗?财院又与工科大学的仪器设备有何关系?三所大学的教授们在所掌握的知识上怎样互补?他们的优势又是怎样地在其他完全陌生的学科里发挥?这大概只有创办超级大学的决策者知道了。谁都可以看出,这种所谓的“造大船”,不过是把卖肉的和卖轮胎的强拉在一起,把织布的和挖煤的拼凑在一起。说是要和世界接轨,难道外国的大学就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生硬地组合在一起吗?笔者没有考察过外国的大学,但我绝不相信人家就会如此无知和机械。
凑合超级大学的危害,远远不止形式和内容上的牵强附会、郢书燕说,更重要的是助长了一些不良风气。首先是造成争权夸利之风盛行。那些被兼并的学校的头头脑脑,原来各占山头,做惯了“王”,颐指气使,随心所欲,突然要让他们上“大船”,他们谁不想在“大船”上当“舵手”?于是,就平地里掀起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能争得上的当然喜跃抃舞,而没能当上“舵手”则灰心丧气。未能当上“舵手”的头头脑脑是大多数,他们带着情绪工作,到底对工作有什么好处?其次,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化。由于权力和利益上的相争,使原来没有任何利害冲突的各校头头脑脑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了,紧张了。大家虽然在一起研究工作,但谁能保证他们不在“各自念拳经”?好端端的融洽关系起了变化,不知是应该庆贺还是必须批评。再次,助长了人心的浮躁。处于社会转型的人们,本来就难以做到心平气和,决策者这么一折腾,谁还能静下心来上项目、搞专题、攻尖端?对专业人员来说,这种生拉硬扯式的凑合,只能是让他们又凭空多了一个“婆婆”,又无端地加上了一道关口,他们能心平气顺么?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凑合式的作法,是一种改革,谁反对创办超级大学,就是反对改革。这个“帽子”不小,但现在的人早已经不怕任何“帽子”了。笔者毫不隐讳地说,我总想不通,改革不从本质上去人手,只在形式上做文章难道是我们必须固守的“国粹”么?一些大学的所谓“定量管理”、“评价机制”之类,是那么的生硬、机械、凝滞,这些东西不改变,光是去改变学校的形式,究竟是一中什么样的改革呢?笔者以为,这种搞花架子改革还是不搞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