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人家
□文/汪振东
老杜两口子原来都在国营粮店工作。在国家施行定额供给制的年代,能够在粮店工作那是何等的荣耀与威风。因此粮店也就成了人人想去的好单位。老杜两口子所在的县国营粮店冗员率高达300%。
然而,随着市场逐渐开放,粮食也成了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个体私营粮店雨后春笋般不断开张,他们的粮店很快就难以维持。有门路有能耐者另谋他途。而老杜两口子可就惨了,很快就卷进了下岗失业的职工队伍中,当时下岗津贴、低保都还没有。老杜俩口子一个娃,立时陷入危机之中。老杜只好利用自家三间老式木板房临街的优势,办起了一家简易的自行车修理点。起初手艺不精生意不佳,但逐渐声名鹊起,日进一、二十元钱已不成问题,这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工资仅几十元一月的年代!后来有一外地来的补鞋匠也在老杜摊上搭了伙,一来二去老杜也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补鞋的手艺。后来找了个合适的借口支吾走了那人,老杜从此既修自行车又修补鞋,经常连轴转还忙不过来。老杜妻子也开始羞羞答答地帮忙做下手。天长日久,两口子都成了既能修自行车又能修补鞋的双面手,挣的钱自然也不会少。
在国家较大幅度地调整工资的时候,老杜两口子大手笔,将祖传的三间老式木板房推倒,在原地建起了四间一层砖混结构的平房,同时家中寒碜老式的家具也被新潮的组合家具、彩电、洗衣机等取代。人们惊呼,老杜两口子发了,已经同当时惹眼的万元户并驾齐驱了!老杜两口子则嘿嘿干笑,但并不停下手中的活。又过了两、三年,当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工住宅开始改革的时候,老杜两口子在平房之上又加盖了一层,并且用了当时鲜见的瓷砖装潢,成了当时这座县城首屈一指的私人住宅,并且被县有关部门做为再就业、自谋出路的样板广为宣传,老杜两口子很是风光与自豪。这时,老杜的儿子已考上了大学,小县城愈加繁华,要修的自行车,要补的鞋更多。
进入千禧年后,老杜的儿子已大学毕业分配回县上当了干部,并且娶了各方都满意的媳妇。此时老杜的私宅自留两间外,其余六间出租,年租金稳稳当当过万元。儿子儿媳说:“爸、妈,不要再修车补鞋了,我们的工资加房租,您们已经花不完了!辛苦了大半辈子,您们也该歇歇了,该享点清福了!”
老杜两口子听完这话不住地摇头,但手脚的确不如先前那么利索了。再后来,老杜见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两口子一合计,在自家店里办起了免费的修自行车、补鞋培训班,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老些“同是天涯沦落人。”老杜还经常勉励说:“你们今天正站在十几年前我的起跑线上,今天我拥有的,你们明天也将拥有!”
你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