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商家,温柔的陷阱为谁而设
商家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微妙的。虽然商家总是口口声声地对顾客喊着:“你们就是我们的上帝啊!”但还有一句老话儿,叫做:买得不如卖得精。
又到年根儿,中国人过大年的习惯让大大小小的商场纷纷宾客盈门、生意红火,布置得热热闹闹的商场,让人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售货员的笑容,让人体验到了足够的温柔。但就在这欢乐中夹杂着温情的氛围背后,却隐藏着商家为顾客布置的重重“陷阱”。所以,在兴高采烈地购物的同时,还真得提防着商家从背后举起的那把“温柔小刀”。
其实,商家煞费苦心地设计各种高招儿来吸引顾客本无可厚非,一来可以利用节日商机增加商场的销售额,同时可以有限度地让利给消费者,两全其美的事情,不但可以为,而且是大有可为。但问题却在于,某些商家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超出了“促销”的范畴,而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诱使消费者购买商品,进而逼迫消费者在不是出于自愿的基础上继续消费,最终达到提高商场整体销售收入的目的。令人特别遗憾的是,这样不“厚道”的商家决非一家两家,从媒体近日曝光的情况看,北京数家知名大商场都名列其中。当一个行业的整体风气被人指责的时候,生气的“上帝”们也许会想到另一句老话儿,叫做:无商不奸。
在“诚信”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面旗帜,在法制成为保护人们的有力武器的今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除了要在道义上受到谴责之外,还必将受到法律法规的惩戒。《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早在2002年1月1日起就已经开始施行。有关方面曾多次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价格欺诈行为均有权向价格主管部门举报,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行处罚。事实上,每年节假日来临的时候,相关执法部门都会加大检查力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商家进行处罚;事实上,北京几家大名鼎鼎的商场就都因为进行不正当的促销活动曾经被严厉查处和警告过。
在一个日趋完善的商品社会里,丧失了“商德”的商家必然会丢掉信誉,也必将为消费者所唾弃。所以,那些“涮”得消费者团团转的商家,到头来“涮”得只能是自家的生意。而那个为别人设计的温柔陷阱,最终掉下去的,也绝不会是别人。还是一句老话儿:坑人只能坑自己。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