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关于元宵的起源,民间传说不一。唐朝以来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夜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日,也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富浪漫气息的日子。本地元宵节早期盛行的庆祝方式,包括灯会、庙会及演戏酬神等,还有丰富多彩的花灯游行,场面非常热闹。随着时代改变,元宵的庆祝方式逐渐变化,花灯游行的活动也渐渐消失了。
有人说元宵灯节是唐代传下来的,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一宫女叫元宵,因思亲过度悲切,欲投井自尽,被当时武帝身边一个叫东方朔的谋臣救下。
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后又向武帝献计,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娥元宵做的汤圆好吃,可敬火神,又提议传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好像满城大火,以瞒过天神。武帝允诺,宫女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以后人们就把汤圆称为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也就流传下来。
“正月十五是新春,家家户户挂花灯,花灯彩灯挂大门,迎来丰收得太平。”这就是灯节的真实写照。
元宵节上灯起源于西汉,到唐代便出现了灯节与灯会,李商隐有诗日:“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溢通街”,白居易也吟到:“灯花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宁代“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描写:“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当时,制灯人将迷写在绢灯上,人们边赏灯、边猜迷,相得益彰;其乐无穷,“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因周勃戡平“诸吕之乱”是正月十五,故将这一日定为元宵节,张灯结彩以示庆贺。宋时,民间有些地区把“浮园子”这种食品称作元宵。到1912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同音,下令改称为汤圆。袁垮台后,元宵的名称又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