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延电民意伸向末梢
最新款的工装,使延安发电厂职工显得精神了许多,旧貌换新颜,职工们发自肺腑之言:“自己给自己订做的东西,感觉就是不一样。”
去年年底,已经划归中国大唐集团的延安发电厂全面启用新的企业标识,穿新工装就属此举的一部分。建厂五十年来,延电职工的工装与时俱进,也已换过几回,但都是当时的头头几个人说了算。然而这一次,厂里开会决定:“职工的衣服职工自个选。”
很快,经过全厂职工分组选举,20名平常讲究穿衣、懂得时尚的议标团成立了,与此同时,厂里在网上发布的招标公告也有了结果,全国九家知名服装企业投标。议标团对这些企业拟定的标书认真研究,从质地、价格、款式、服务等方面反复对照,当场公开打分,加权平均选出得分高的3家,再公开陈述答辩,最后选定工装制作厂家。
一件小小的工装的选定,竟如此兴师动众,弄得草木皆兵,此举是否有些造做?其实不然,这是延电厂务公开向细枝未节的又一次延伸。
就在选定工装之前,延电本着“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后勤人员、提高生产人员待遇”的思路,由厂领导和10名职工代表组成评议团,对中干的述职竞岗报告以及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作风转变、廉洁自律、工作实绩五个方面进行打分,使机构从原来的26个压缩为18个,中层干部由原来的42个减少到33个,由于是民意,减下来的9名中层干部也毫无怨言。此举是对延电两年前制定的《中层干部末位调整管理办法》的践行和完善。
由选干部到选工装,民意涵盖企业的所有层面,民意也成为延电最为重要的决策依据。而这也正是这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在。本报记者 刘公望 通讯员 任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