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企的“诱惑”民企的“无奈”|
春雨才落,操场上有些泥泞,寒风中千名学子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校区的操场上等待,21日,全省最后一场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中西部地区高等农林院校2004年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召开,学生们将走上另一个“舞台”。
国企的“诱惑”
本次洽谈会有近200家用人单位参加,有23所高校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近四万人供用人单位选择,国企用人单位的摊点前出现了少有的热闹场面。法士特齿轮公司招聘材料成型和机制汽车方面的贤才,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尽管农林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学校机械方面的专业设置先前有些信心不足,可面对国企的真诚,纷纷递上了自荐材料。记者问一位同学,大学本科生当工人操作数控机床,是否看中了解决户口以及公费医疗等优惠条件,她说并不全是。学了几年机械专业,还没摸过数控机床有些心不甘,再说,大学生当“蓝领”并不是什么丢人事,每月能有1200元收入就可以了。在北人印机厂摊点前,工作人员告知名额已满,可学生们仍不愿离去。来自省外的几家大中型国企也成了香饽饽。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刘主任介绍,从去年招聘结果看,60%以上的毕业生去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就业,预计今年比例变化不会太大。该校党委副书记王革说,毕业生去国企和国家机关工作是好事,但学校更希望学生能去县级以下单位就业,这样更贴进实际。
民企的“无奈”
民企曾是一些向往“白领”生活学生的追求,可今年,民企并不如往年热闹。在一家颇有名气的省内民营企业摊点前,负责人无奈地说,民企的风光一点点在减少。学生们认为民企工资高,可缺少一种稳定感。有老师分析,民企的“无奈”有多方面原因。现在许多学校将毕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合为一体,在为学生联系实习地的时候,已有意识地推荐学生,这些实习地多为国企;其次,现在一些农林院校自己和企业建立了就业基地,学生还未毕业已进了用人单位名单,无暇顾及民企。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建立了校级、院系级就业基地数个。民企的“散打”式用人策略看来该改变一下了。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