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高级技术工人何以短缺
职工技术素质偏低,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综观分析职工技术素质偏低有这么几个原因?
职工培训教育法规不健全。国家虽然出台了《工人考核条例》、《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但涉及到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条款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无专门的法律法规,使职工参加培训和学习难以得到有力的法律保护。
技能考核鉴定制度不到位。西安市从1996年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有职业技能鉴定站33个,每年约有三万多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企业是否组织职工参加技能鉴定无制约手段,对企业职工上岗是否持证没有强制要求,有些企业便不参加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而独自进行厂内考评,实行“厂内粮票”享受相应待遇,虽有积极的作用,但对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带来负面的影响;现有的技能鉴定工种覆盖面不广,还有许多工种特别是行业专有工种的技能鉴定则无标准,造成技能鉴定无法操作;职工参加职业鉴定渠道不畅,甚至许多下岗职工及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想参加技能鉴定却找不到地方;技能培训、鉴定费用偏高,按照国家有关职业考核鉴定的标准,电焊工的理论、实际操作培训费(材料费、讲课费、设备损耗费)、技能鉴定费,总共少则800元,多则1200元以上,对职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致使欲参加技能鉴定的企业和职工面对费用支付望而却步。
企业对职工技术培训乏力。“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术工人”的思想困扰着企业,形成职工培训机构不健全,职工培训教育投资少(有的甚至不投资),缺乏对提高技术素质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用人制度改革的情况下,企业畏惧职工培训投资的风险,不乐意培训获得证书的职工“跳槽”,为他人做“嫁衣裳”。有些企业宁肯花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薪聘技术专家,也不愿花几百元去培训一名技术工人。
工会对职工培训缺乏认识和监督。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提高职工素质,就是维护职工的生存权、发展权。没有认识到让职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和掌握新技能,也是对职工根本权益的最大维护。有些企业的职代会,不报告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使用情况,不监督企业职工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情况,还有的企业签订的集体合同也缺乏职工培训应有的相应条款。
社会上对“白领”职位的炽热追捧,对工人学习技术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按照目前的用人机制,就算技术再好,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往往不如“白领”。给一线工人学习技术产生了负面影响。加之技术工人晋升机会渺茫,一些人自然就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也有不少技工转行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致使职工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现行的分配、用人机制,难以体现技术工人的价值。分配制度的缺陷,分配模式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很难给予各级技术工人相应的待遇,工资差距不大,体现不出技术含量,不足以激励职工向更高一级等级发展。如西安某大企业技能工资档次之间仅差30元到40元(初级工30元、中级工60元,高级工100元)。还有家企业岗位技能工资相差只有10元。同时从学校毕业,技校毕业生大多分在一线岗位,一个技校生从初级工到高级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磨砺,就算磨成了高级工,工资、福利、住房等问题的待遇仍不如职位较低的管理人员。而正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可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收入也明显高于同期参加工作的一线技术工人。这种用人和分配机制迫使一些人消极地为了改变工人身份进入“白领”去弄文凭,而非真正地学习知识,钻研技术。
(王仓盛许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