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03日
综合新闻
02

洪灾后遗症

交口灌区大片农田盐渍化

“去冬水汪汪,今春白茫茫”。这是省交口抽渭灌区七八十年代流传的一句农谚。如今,这一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去的现象又一次在灌区出现。

近日来,在渭南市临渭区的官道、故市、吝店、下吉等乡镇,随着03灌区内涝积水的退去,大量农田地表被一层“白霜”所覆盖。据有关统计,今春灌区出现盐渍化面积40余万亩,耕层土壤含盐量0.6%以上的重度盐碱地达11万亩。去年内涝严重的田块至今玉米、棉花等作物秸秆仍然无法清理运出,受灾严重的吝店全镇5.7万亩耕地,播种小麦仅0.7万亩。去年8—10月份,发生在我省的持续强降雨,使省交口灌区两个多月内降雨量高达521.3毫米,与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相当,是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3.69倍。长历时、强降雨造成灌区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地下水埋深由原来的6米多升至近5米,平均增加1.07米,明水面积25万亩,受灾面积达60多万亩,总计积水约1.25亿立方米,灾区玉米、棉花大幅减产,秋播无法进行。排水不畅是造成灌区内涝及大量农田盐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省交口抽渭灌区是一个灌排并举的大型电力抽(排)水灌区,涉及西安、渭南两市六县(区)126万亩土地。由于灌区地处古三门湖沉积区,地势低平,土壤含盐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水位埋深浅。1975、1976年,灌区遭受严重内涝灾害,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影响灌区农业生产。为了确保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1977年开始修建灌区排水工程,分两期建设,于1990年初步建成了以排涝治碱为目的的排水系统工程。主体工程控制排水面积117.7万亩,排水工程的建成运行,在灌区形成了较完善的自流与抽排相结合的排水网络,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控制,渍涝、盐碱两大灾害基本解除,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然而近10多年来,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偏少,排水工程的维护工作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多处排水沟内杂草丛生,沟、岸坍塌变形,加之群众建房庄基侵占、垃圾倾倒及庄稼地侵占等人为破坏因素,排水沟年平均淤积0.3—0.4米,支、毛沟堵塞达92%,损毁严重;干沟平均淤积厚度达2米以上,六大排水系统只有东排畅通。目前,由于排水沟系不畅,仍有2000余万立方米积水无法排出,灌区盐碱化面积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宁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