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要多肯定少否定
口文/熊桂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千千万父母的心愿。现在的书费、学费越来越贵,大人们含辛茹苦地供孩子读书,高投入的目的是为了高产出。可是,许多父母遗憾地发现,自己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出了相反的东西,于是,做父母的便恼怒起来。
父母的恼怒往往先用语言发泄,因为恼怒就什么都说,越说越狠,譬如,孩子做了错事,造成很大麻烦。有些父母说:“你呀!从小不学好,长大了是当“棒棒”的命、是进监狱的料!”有的孩子考试成绩很糟,父母则说:“你简直是猪脑子,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孩子吗?”“你这样的人拿来做啥?你还有脸活在世界上。”更有甚者一些老师为了得奖对成绩差的学生也是冷嘲热讽,横竖都看不顺眼。
也许父母和老师们没有意识到,上述对孩子否定性的言论,其效果是很糟糕的,年龄小的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会有些相信父母和老师的话。他们会想:我是天底下最笨的坏孩子,再努力也没用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受严重的伤害,甚至攻击性行为增多,与父母和老师冲突频繁发生,从而使父母和老师陷入更大的烦恼之中。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父母和老师比较明智,巧妙地度过了危机。这些父母和老师的特点是:第一,相信孩子是好的;第二,相信孩子是聪明的;第三,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譬如,当孩子闯了祸时,父母会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呢?”当孩子考砸了,这些老师会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考的这样糟?咱们找找原因,一定会赶上来的。”在这样的明智宽容的父母和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并且会恰当地总结教训,一跃而起。
积极的期望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动力。1986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美国的一所小学进行一项实验:从1至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18个班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随机抽出20%的学生,对教师说,这些学生发展的潜力最大。8个月后,研究者又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测查,发现他确定的20%的学生成绩提高比其他学生快。这个著名的实验后来被称作皮格马得翁效应。据希腊神话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利翁爱上他自己雕刻的一座少女雕像,热切盼望雕像能活起来,成为自己的妻子。天长日久,雕像终于复活了,并成为皮格利翁的爱妻。心理学家用这个神话故事,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学生。
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切不可处处“否定”孩子。要多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更重要的是多“肯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