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时工大赛夺魁说起
文/朱介人
有“电建铁军”之称的山东电力建设集团二公司临时工刘盘国,在全国职工技能大赛中,成为焊工组的“新科状元”。消息传出,一片哗然。(2月2日《人民日报》)
在一些人看来,临时工在大赛中夺魁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众人的议论。但透过这件小事,却能映射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敬业精神的缺失。临时工能夺魁,正式工为什么不能夺魁?谁都知道,临时工是少数,而正式工总是多数。多数人中出不了“状元”,反映了多数人的素质、技能不如少数人。这种现象很普遍,临时工吃苦耐劳,肯动脑筋爱钻研,很容易成为技术骨干;而正式工具有优越感,怕吃苦,不勤奋,在岗位上“混”日子,业务能力不仅不能提高,技能甚至在退化。他们的优越感成了他们不思进取的包袱,丧失了敬业精神。临时工刘盘国的夺魁,就是对正式工的挑战,当一个单位真正实行了聘任制的时候,素质、机能过差的正式工也是会被解聘的。可见,敬业精神的缺失,将会导致失掉赖以生存的饭碗,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按理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按劳分酬,按贡献给待遇。可实际上在许多单位却是按身份给待遇的。颇有名气的山东电力建设集团二公司就是这样的典型。刘盘国从职业中专毕业后,因为是农村户口,加上学校不在国家计划内,于是被招到公司后只能当临时工。他在这里干了10多年,参加过12个电厂的建设,早已是公司的骨干,但他只能拿到正式工的一半工资。这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的长期存在,挫伤了不少人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很多优秀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不光是企业,许多事业单位也存在这种现象。在许多事业单位,同样是正式工,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差别也不小。原因就是不看贡献,不讲能力,搞按职务、按身份分配的那一套,有的还会打着“改革”的旗号把管理人员的待遇提高,拉大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差距,如此下去,还会有多少人去钻研业务,其后果让人怎样去预测?
再次,是对能工巧匠的冷漠。《人民日报》在报道这个消息时说:“刘盘国夺得全国冠军后,当地媒体没有给予片言只语。”能工巧匠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尖兵,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媒体对此事缺乏热情,态度冷淡,居然没有“片言只语”的报道,实在让人不可理解。一个歌星、影星去世,媒体连篇累牍地不厌其烦地发布消息,挖掘逸事,不惜版面地刊登照片、回忆,惟恐不能尽心尽意,其积极热情的程度难以用文字形容。试问,你们连星们的结婚、怀孕、欢笑、发火都报道,为什么对获得全国大赛的冠军却没有一点兴趣?是因为刘盘国是临时工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歧视!是能工巧匠的贡献没有星们大吧?这又不能不说是媒体职能的严重错位!
我们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改革,上述问题什么时候才能纳入改革的内容,得到一个较大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