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我走上写作之路
口文/吴子长
我一直羡慕那些出身于书香门第且有家学渊源的人,羡慕他们家里有许多藏书,能时时刻刻捧着一本书在读。在我看来,从小受到书香熏染和文化陶冶的人,一定具有超凡脱俗的性格和卓尔不群的个性。因此,当我能够独立阅读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找一些书来读。可是,我上学的那个年代,除了几位领袖人物的著作,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即使有的人家有藏书,不是上交焚毁了,就是藏在家里秘而不宣,绝不示人,想借阅是绝对不可能的。
记得上初中那一年,生产队来了一位下乡知青,就住在我家隔壁,没事时我喜欢到她房间玩。一天晚上,我在她房间床头边的写字台上看到了几本厚书,上面还盖着鲜红的大印,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下乡时她父亲单位送的,让她到农村后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我问她看了没有,她说没有,我说借一本给我看看好吗,她笑笑说,你拿去吧。我随手拿了一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跑到生产队的场地上看了起来。生产队场地上有一个大灯泡,非常亮,晚上又没有人,安静得很,正是看书的好地方。后来几天,每天晚上我都跑到场地看书,尽管这本书我什么也没有看懂,但那种在大灯泡下独自阅读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虽然近三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忆犹新。
1979年我上高中时,我上学的那个小镇新华书店正在卖一本叫《第二次握手》的长篇小说,当时许多同学排队去买,等我知道消息跑到书店时,书早已卖完了——几年后,当我在工厂的图书室里看到这本书并一口气读完之后,依然激动不已。那时广播电台正在连播刘兰芳讲的评书《岳飞传》,每天一吃过晚饭,同学们都围到收音机旁边去了,不但学生喜欢,老百姓也喜欢,那种壮观的场面完全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这时教语文的孔平波老师在课堂上不时泼来一盆冷水,他说《岳飞传》根本算不上什么好小说,真正的好小说应该是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看《红楼梦》要多看几遍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
高中两年是紧张的,我根本没有顾得上去读四大名著,但高考一结束我就用考试剩下的钱买了一套新版的《红楼梦》,天热怕书被汗水浸湿了就用纸包着看,晚上怕蚊子叮咬就躲在蚊帐里看,一个暑假我就把它看完了。接到录取通知书,我非常高兴,到学校报到时,除了必要的行李,《红楼梦》是我带去的唯一的书籍。
在省城上学的两年里,我除了又认真读了一遍《红楼梦》外,还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了莫泊桑唯一的长篇小说《俊友》、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以及我国作家费德英的《山菊花》和叶文玲的小说集等大量的文学作品。课外活动时,别人在球场上玩球,我却钻进校阅览室翻阅文学杂志,知道了王蒙、蒋子龙、谌容、鲁彦周、丛维熙、张抗抗、梁晓声、路遥、李存葆等一大批当红作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更是把阅读文学作品当作我唯一的业余爱好。
广泛的阅读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使我这个中学时语文成绩并不突出,后来学的又是工科的人,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十年前,因为写作,我也由一个整天与图纸机器打交道的工厂技术人员,变成今天整天与文字打交道的文学编辑,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的,但我是称职的。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尘世间,在越来越物化、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心态下,没有什么能够使我安静下来,唯有阅读能使我心静如水。我要珍惜难得的这份轻闲的工作,静下心来,仔细阅读,阅读书本,阅读人生,像写作一样,把阅读也作为人生的一种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