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24日
综合新闻
02

百姓理财观念悄悄变

据新华社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月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已经达到了11.06万亿元。然而一边物价指数上涨,一边央行暂不加息,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据估计,考虑到20%利息所得税和上涨的物价指数,目前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1.616%。按目前11.06万亿银行存款计算,每年大约有200亿元的财富从存款者手中悄然流失。

那么在负利率时代,面临个人财富的缩水,银行还会是百姓资金流向的上上之选吗?个人的投资意识和理财观念又应该有哪些转变?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目前一边是物价指数上涨,一边是央行暂不加息,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据估计,考虑到20%利息所得税和上涨的物价指数,目前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616%。按目前11万亿银行存款计算,每年大约有200亿元的财富从存款者手中悄然流失。

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据央行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的“总结陈词”,2003年前8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续小幅增长,但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持续到今年1月份,CPI同比增幅已经达到3.2%。

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指出: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递延效应为2.2%,也就是说,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

而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考虑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利率为—1.616%(即1.98%x0.8—3.2%)。

这意味着自1996年以来,中国首次出现存款实际负利率的状况。按目前11万亿银行存款计算,每年大约有200亿元的财富从存款者手中悄然流失。

但理论通常是苍白的。虽然有各种分析文章在告诉市民,负利率时代将引领中国进入理财多元化,银行里的11万亿存款将解放到资本市场或者其他领域。但事实是,所谓的负利率及其连锁反应,目前仍然是经济学者纸上的公式。并没有动摇工薪阶层的储蓄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指出:“老百姓存钱是现行社会福利制度下的一种必然。负利率是一些学者通过专业公式测算出来的,而且物价指数与银行利率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短期内还达不到动摇储蓄习惯的程度。”

对老百姓来说,存钱并不只是习惯。静止的钱就是流失的钱,面临负利率,银行还会是百姓资金流向的上上之选吗? 

和资本市场的阳春气象相比,居民的银行存款却在负利率的侵蚀下悄悄缩水。从去年年底开始,这种状况已经持续近4个月。

在负利率时代,面对财富缩水,个人的投资意识和理财观念又应该有哪些转变?《中国财经报道》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主任唐旭。唐旭认为:中国老百姓有储蓄的传统,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把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从个人理财的角度来讲,应当鼓励或者引导老百姓,引导居民把他的储蓄变成一种投资行为。同时,要在金融市场上创新,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投资产品给居民个人。

两年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城市进行过一次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这种需求在两年后的今天无疑变得更加急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