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怎样才能免受商业欺诈
□文/肖剑
据调查,目前使消费者受骗最多的商业欺诈手段是直销、让利销售、平价销售、有奖销售和批发销售等。最常见的商业欺诈行为是短斤少两、伪劣假冒、虚假广告、预付款不兑现等。作为消费者,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商业欺诈呢?
首先,要知法懂法,知道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欺诈行为。1.在商品中掺杂、掺假充真,以次充好,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2.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质量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伪造商品产地,冒用知名商标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和他人的厂名、厂址。3.与他人合谋进行欺诈性商品销售或服务诱导。4.采取短尺少秤等手段销售商品。5.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商品或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的商品。6.将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谎称正品销售。7.对商品或者服务做虚假的现场演示。8.对修理的商品故意损坏、更换不需要换的零配件,配用不符合技术标准的零配件。9.利用明码标价或其他手段进行欺骗性价格表示。10.用虚假的标准、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11.发布虚假言行或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12.其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欺诈行为。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商业欺诈而受到损害,当然要据理力争,投诉有关部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要注意收集、保全相关证据,即要有购物发票或服务发票,发票内容要与商品或服务内容一致,特别要查看商品品牌、等级是否相符。2.要有使用说明书、合格证、检验证以及商家提供的广告、明示承诺。3.要有损害实物、记录、鉴定、病历及其他相关材料。4.要注意投诉的法律时效;5.要选择好索赔对象,一般可向经营商家索赔,必要时也可直接向生产厂家索赔。受虚假广告误导致害的可向经营者及广告主索赔。6.在遇到商家抵赖或企图销毁证据索赔协商无效时,可向消协投诉或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也可按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投诉、起诉要按规定办理必要的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