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省图书馆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
□文/杨居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目录》四十卷,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最大的一部铜活字印本。原版刻印编纂者为蒋廷锡,雍正四年(1726)内府铜活字印本。实际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原编纂人是陈梦雷(1651—1723)。陈梦雷,康熙九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福建闽县人。
陈梦雷作为皇三子胤祉的老师,被雍正皇帝以“招摇过市,不法甚多”之罪名流放塞外,不久即病逝于戍途。雍正皇帝将《古今图书集成》之功归于圣祖康熙,另派蒋廷锡任总纂,重新整理。书成之后,在《古今图书集成》的前面加了“钦定”两个字,此书就变成蒋廷锡奉敕主编了。可怜陈梦雷“不揣蚊力负山,以一人独肩斯任”,仅在五年内完成了这部巨著,满怀自信地认为,较之前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广大精详,何止十倍。到了最后竟然连名字都未署上,真有点死不瞑目。
雍正四年排印的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由于卷帙浩繁,只印成64部,另样书一部。在宫内文渊阁、皇极殿、乾清宫各存藏一部外,乾隆时在存藏《四库全书》的其它六阁各藏一部,又颁赐在朝显宦,以及纂修《四库全书》时江浙进呈图书超过500部的藏书家各一部。传世至今的更为稀少。
陕西省图书馆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就是乾隆皇帝赐给清朝开国后首位陕西籍状元、时任当朝军机大臣王杰之书。此书几经辗转,已有散佚。起初,告老还乡的陕西韩城人王杰因此书系皇帝赏赐,恐家藏有所不敬,于是恭奉于同州府(今大荔县)丰登书院,使家乡士子,共沾恩泽。1905年大荔地方名人尚镇圭先生因受孙中山先生之命策动西北革命,就在故乡同州创办府中学堂,并将丰登书院并入,《古今图书集成》也就归由府中学堂保存。到了1910年,陕西巡抚恩寿在西安府枣茨巷(今早慈巷)设立存古学堂。为了充实该学堂藏书,陕西提学使余堃于次年饬令同州知府,调《古今图书集成》以备用。尚镇圭先生为地方考虑,不同意调拨,先后面见同州知府和陕西提学使,以府中学堂缺乏图书为由,极为拒绝调《古今图书集成》入西安。迫不得已,提学使余堃承诺拨银三千两给同州府中学堂,作为购置新书之用,方使融通。适逢此时,武吕起义爆发,西安亦揭竿响应,情急之中,调书之事遂搁置不提。
辛亥革命之后,陕西独立,秦陇复汉军协统陈树藩军驻扎同州,以府中学堂为兵营。兵荒马乱,军纪不整,加上士兵无知,珍贵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成了陈树藩士兵休息时顺手拈来的枕头,因此而散佚无数。面对珍贵典籍佚失,有识之士无不扼腕痛惜。后来大荔县知事朱霞轩和地方士绅田命初等出资,从民间收购散佚以补缺,然终究未能全部收回。1928年,宋哲元任陕西省代主席时,嘱咐教育厅将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运来西安,由省政府保管。任教育厅厅长的黄统见军阀混战,局势混乱,不敢茫然服从,就此事商诸陕西督学刘国安。刘怕不测,以为不妥。故采取拖延推诿之策。加之中原大战在即,宋无暇敦促仔细,遂未付诸实施。时至1931年,陕西省政府在同州府中学堂旧址设立第二师范学校,《古今图书集成》又归第二师范学校保管。
面对珍贵典籍怎样保管和由谁保管,以免再遭遗失的问题,陕西文化界知名人士刘安国和梁午峰等,经过缜密考虑,从长计议,建议同州师范(1934年第二师范改名)校长马凤岗,将《古今图书集成》运来西安,以便更好的保存和管理。当此之时,抗日战争即将爆发,马凤岗校长从长远着想,欣然同意。1937年5月《古今图书集成》运至西安,正式交由省立西京图书馆(今陕西省图书馆)珍藏。
至此,雍正四年(1726)刻印的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找到了它的最后归宿。这也是陕西仅存的一部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虽有残缺(现存4448册),但它仍不失陕西省图书馆珍贵善本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