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老梅犹有晚节香
——序李叔昌先生《扪心堂集》
□文/若白
叔昌先生《扪心堂集》将要付梓,嘱我一定要给他写篇序言。我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了。
先生长我十多岁,闻知先生之名久矣。然而,真正与其过从往来,只是近十年的事。叔昌先生出身于商州城里书香之家,其先父李实生先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是商州的社会名流,道德文章,书画才气,为世人敬重,影响很大。因此,叔昌先生于诗书画艺,自有家学渊源,功力深厚,造诣不浅。集载于这本集子中的三百多首诗词文章及书画篆刻作品,就是最好的佐证。
叔昌先生说:“余虽好诗,然向懒于深研,终不解诗词格律谱式。此册所集之作,倘以格律度量,恐无一句堪称诗者。”这当然是先生的自谦之词。纵观其诗词作品,无论是立意造境,遣词炼句,还是格律的把握运用,平仄对仗,都颇见功力,绝非纯然门外汉之所能为。只是他不肯刻意追求罢了。其实,时代在发展,语音在变化,当今用自然口语表情达意,用新声新韵,写作旧体诗词,也是符合时代的要求。旧体诗词的一套格律,讲究平仄对仗,也只是古人写作格律诗词的一般规范,具体到每一篇作品,即是当时大家,也并非完全拘泥不变。杜甫是写格律诗的圣手,然而他的五百多首格律诗中,就有百多首并不完全墨守格律。我们能说他不懂格律吗?因此,我以为当今之人也不必苛求字字入格,句句合律,还是形式服从内容为好。
诗贵有情,情为诗根。叔昌先生的诗词,无论是时事抒怀的篇章,还是庭院及游历的题咏,都是情浓意切,自然流畅,清新典雅而不俗,绝无“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无病呻吟。因此,咏之十分感人。据知先生勤奋好学,一生所作诗词甚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已于“文革”中毁而不存,实在可惜!同时,先生于书法艺术,行、楷、篆各体皆精,尤以工笔铁线篆书更见功力。据我所知,商洛书坛似尚无出其右者。先生绘画独擅山水,墨彩格局,气韵风骨,每每见情见性,甚为识家称赏。几年前先生赠我一幅山水图,画面在广阔的天幕下,群峰壁立,中间一峰如柱,突兀云表,云水苍茫,气势恢弘。题辞曰:“铮铮铁骨,浩浩正气。卓然云外,无愧天地。”我以为这既是先生对我的勉励,也是先生人格的体现。先生为人处世向来低调,不肯自吹自擂,亦不自居奇货,不显现于众目,不炫耀于艺坛,甘处清贫于物外,不图豪华,不攀权贵,甘居寂寞于陋巷,然而于艺术诸门类之造诣,却丝毫无逊于他人心。我深信先生的诗文书画都是可以传世,惠泽商洛后昆的墨宝。
叔昌先生为人敦厚,处世治学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操守。这在当今之世,物欲横流,人情如水的形势下,实在难能可贵。他一生厮守一个小地方的艺术团体,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敬始慎终,不贪逸,不跳槽,不计个人得失,如今虽年逾古稀,颓颜华发,只要单位有求,亦毫不推辞,而且总是尽心尽力。先生与朋友交往,诚恳和顺,善解人意。他的书画作品,常常任朋友们随意索要而不计损益,只落得一个“善良好说话”的美名。先生的子女均学有所成,在省城工作,他却至今依然安居于四面高楼洋房夹缝中的一座百年老屋中,一方小庭院,几竿瘦竹,几株老梅,花木扶疏,天然朴茂,颇有隐士之风。古人云:“大隐隐朝市。”莫非叔昌先生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