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16日

陕西工人报综合新闻 来自铜川戒毒所的故事 图片新闻 丹凤法院人性化执法 黄河岸边守桥人 有为而威为民得民 没想到今生还能和你再见一面 秦岭山中探宝人

当前版:第A2版:综合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综合新闻
02

秦岭山中探宝人

——记蓬勃发展的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七总队

(上接四版)任何一项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因此七一七总队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作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三光荣”、“四特别”教育,已不能包容地勘单位面临市场选择的需要,他们便要把构筑地勘企业文化与之有机地结合,在传统的内核中融入时代精神,视服从需要、完成任务为天职,以事业为重,处变不惊。培育先进的文化理念,用“创新求实、拼搏进取”的西北地勘精神塑造新一代地勘人形象,铸造新时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前进。

——树立模范,弘扬正气。这些年来,七一七总队涌现出了一个劳模群体。有工作作风扎实、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生产动态指导生产,与基层领导共同协商生产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团结一班人、民主决策、关心职工生活的好带头人王明学;有为找矿呕心沥血、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一心扑在地质找矿的张万业;有无私奉献、吃苦敬业、找矿成果突出的唐敏杰;有抓管理、降成本、成绩显著的张旭宇、王银寿;有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的赵少儒、马俊康;有奋战一线、忠于职守,被称作“老黄牛”的余开喜、陈广安;有抓安全防事故,贡献突出的张三润……他们是七一七人的骄傲,也是七一七总队的财富,充分宣传、弘扬他们的精神,并以此激励、教育、感召、鼓舞全队职工,做新时代的“许振超”,使这个群体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正气。

——办好企业报刊,充实职工生活,激励全员斗志。七一七总队不但办有机关队报,基层也有自己的简报和板报专栏。他们运用这种形式传递生产工作动态和职工生活信息。开发利用精神资源,构筑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他们投资二十多万元,购置了文体用品、电视卫星接收机,修建了篮球场,职工活动室、健身房、舞厅、图书室等,免费为职工开放。基层单位的矿山,都座落在秦岭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职工下班后无事可做,时间一长情绪烦躁。总队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在总队机关和野外分队都建起了职工俱乐部。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图书室、篮球场、羽毛球场。总队还成立了太极拳辅导站、老年门球队,使职工们参加到全民健身的行列。此举不仅活跃了职工生活,还促进了工作。他们的太极拳、羽毛球一打就打出了威风,在市、区举行的体育赛事中多次获奖

勇立潮头创大业

事业要发展,班子是关键。七一七总队在短短的时期内能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关键在于他们有个好班子。古语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老队长逄承寿的远见卓识,使他们较早地开始了矿业开发,抢抓先机,立于不败。现任班子以王明学为首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在经营转型、结构调整、创新管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增加了发展后劲。

采访中,我有幸见到了总队的几位领导。可与他们的见面还真费了不少周折,他们实在是太忙了。不是外出考查项目,就是下基层检查工作。在采访中,班子团结、和睦、务实、进取是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接触班子成员后留给我的第二印象。他们都具有专业知识,都长期从事过基层工作。和总队长王明学的见面时间很短,谈话中,他一直重复着一句话:七一七总队有今天,有过去几位老队长的功劳,更是全队上下辛苦工作的结果。我个人真没什么可说的。

总队长王明学,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干什么就把什么干好”这是他的人生格言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是五年的军旅生涯给他的深切体会。部队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规范了他的言行。一个普通的步兵战士他一干就是五个年头。在部队他种过地、养过猪,干什么像什么,打枪几乎百发百中,手榴弹最好成绩为64.9米。由于他单兵训练技术优秀,而被挑出来当了教员。在部队,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离开部队回到地方的那一年,复员兵不再予以安置了,他又回乡当起了农民。1974年9月,国家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他被推荐考入了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上学时,他不仅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学生会干部。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七一七队,这一呆就是近三十年。他忠厚诚实、沉稳刚毅,是个做事不善张扬的人,是个做什么都力求做得更好的人。他主持总队党政全面工作,作风扎实,锐意创新。针对总队人员多、地质找矿徘徊、矿山老化、资源无法再生、矿石品位下降、生产较为困难等实际,经常深入一线调研,及时掌握生产动态,树立起“富民强队”的旗帜,提出了“坚持地质为基础,积极扩大矿产资源,以矿业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总队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至今二里河铅锌矿人还念念不忘,他们今天的好多管理办法和制度都是当初王明学在任二里河矿矿长时摸索制定出来的,现如今已成了兄弟矿山学习的模式。在民主决策上,他认真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在干部使用上,他任人为贤,用人不疑,大胆放权给副职。王队长对生活要求很低,常常一碗面就算是一顿饭,有时外出车出故障或途遇交通事故,十几个小时吃不上饭也是常事。一次考察项目,他和几位总队干部在无路可走的陡山上,坐地滑下,雨水泥水使他们面目全非,大家相对而视,忍不住都大笑起来。自从王明学任总队长后,他就像一列加足马力的火车头,不停顿地奔波着。前不久,他脚部不慎受伤,医生让他休养两个月,可他哪里呆得住啊!只在医院住了十多天后,就拄着拐去甘肃礼县马泉金矿参加开业典礼。会上,他作为金矿董事长又必须讲话,几分钟的发言,使伤处疼痛难忍,站立不稳,汗珠渗出,局里同志看到后几次想上台掺扶。会后,他又拖着伤脚跑项目、下基层。

他曾参与了最大的铅硐山铅锌矿的早期勘探工作,看到昔日的荒山野岭成了今天凤县最大的铅锌矿,他很感慨。想起过去早晨天还没亮就出发,中午就着河沟里的水吃馒头,晚上伴着星空摸黑回住处。一次,他从山上滑下,如果不是被山农砍下的树枝阻挡,他早已坠入几十米的山崖下了。

他感慨于今天的高科技,卫星定位测量取代了过去的经纬仪,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定位也更为精确。

他极看重信誉,这样,使他们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伙伴越来越多,银行贷款一路畅通。当我问到他现在最大的烦恼是什么,他说没什么,只是希望职工们能多一些理解,能在转企改制的挑战面前接受考验,齐心协力创造新的辉煌。

分管安全、保卫、基建、矿产品销售处和二里河铅锌矿的副总队长陈涛,是总队领导中最为年轻的一员。他毕业于桂林冶金地质学院,他谈的最多的是安全。对于七一七总队各项工作来说,安全可谓一票否决,干得再好,安全出了问题,将会全盘皆输。所以他把安全工作时刻放在心中,把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放在首位,常和安保部门同志深入矿区一线检查督促。总队领导非常关心职工身心健康,为东塘子和二里河矿区配备了粉尘仪。在生产方面,抓制度、抓现场,发现安全隐患,就立刻整改。对安全隐患不姑息、不迁就,该处罚就处罚。安全上的钱该花就花,坚持生产为安全让路,安全为经济服务。他分管的二里河矿,也是他曾工作的地方,他对那里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在抓好其他各项分管工作的同时,深入到矿区,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祖籍东北营口、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的副总队长张杰,他分管总队人事、设备、电器厂、矿业处、物资处等工作。他父辈也都是老地质队员。他说作为地质队员一定要有承受吃苦的能力。过去有种说法:“有女不嫁地质郎。”地质队员常年出没于深山像个野人,一年四季顾不上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年招聘大学毕业生都非常困难,没人愿意学这个专业,干这项工作。现在我们只能走自己委培道路。三年来,我们共选送了二十多名优秀青年职工带薪赴地质专业学院深造。他还谈到一个企业要走多业并举的路,才会真正有出路,为了让原有的钻探设备充分发挥作用,他们还远赴外省市找工程项目。目前,他和部分干部职工正奔走于新疆等地揽工程、上项目。

副总队长刘洋一直在西安学习,一个周日的午后,在他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他。1986年他毕业于省电大经济管理专业。他干过地质、财务、计划。几十年地质单位的工作加之他的勤奋好学,使他对地质工作有了较全面的认知。他谈到总队人员可谓是五湖四海,谈到这种杂合体的互补优势,讲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讲到七一七总队找矿辉煌的过去。他目前分管计财、项目调研、总务、龙口办等工作,掌管着总队资金的分配权,他能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关系,精打细算,合理安排。

身兼地勘分院院长的地质总工张万业,1982年毕业于长沙中南矿院地质系地质找矿专业。从野外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矿区主管,到今天的地质总工,他一步步走来,可以说是个“地质通”。二十多年来,每一处地质普查,每一个矿床勘探,每一处有色金属矿床的发现、开发,无疑都凝结着他和地质技术人员的心血。他对我说,地质找矿永远都是我们的主业。对搞地矿的人来说,找到矿是成果,找不到矿也是成果,在这上面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即使找不到矿也能为后人排除了无矿区,还能为后续找矿积累经验。张万业总工程师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约两米长、一米宽的矿产分布图,我虽不能读懂图中所示,但我从他那份自豪中感知到,那是七一七人的一份宏伟大业,那是一幅诱人的锦绣蓝图。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德齐是一个作风严谨、工作细致的人,这也是采访中大家一致夸口的。张德齐始终把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配合总队中心工作,他组织工会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的活动。并提出“以重点工作带动整体工作”的思路,积极探索七一七总队工会工作的新理念。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工作,鼓励职工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提高了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和全员政治思想素质。通过开展为职工送温暖、和困难职工交朋友、关心职工婚丧嫁娶、为职工办互助保险、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等活动,让职工感到了企业的温暖。他们开展的队务公开、互助保险等工作在全西北有色地勘局也是第一流的。

为此总队党委近年来被中共宝鸡市委和西北有色地勘局党委多次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连续十多年被西北有色地勘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为全面了解七一七总队,了解矿区生产和矿工生活,我还专程前往凤县,对二里河矿、东塘子矿和坪坎选厂进行了实地采访。

在二里河矿我见到了数十块上级表彰他们的奖牌和挂在墙上的各类规章制度。矿党总支阮书记还向我描述了矿山第一车矿石运出坑道时大家的那份喜悦。谈到地质队办矿山企业的艰难。没有现成的模式,他们就在干中学,在干中摸索总结。有了矿,他们也有了定所,不再像过去那样漂泊了。可多年离家深居山区的他们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大家都以矿山为家,自己的小家却成了客栈。回去后感到不习惯,总会心急火燎地跑回来,因为这里有他们赖以生存的事业。

在二里河矿,我还见到了三十四年如一日、工作一贯积极主动、勤奋敬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技术,被称作“老黄牛”的省级劳动模范余开喜,为扎根矿区,他把爱人接来,女儿、女婿也都在矿上工作,真正是以矿为家了。余开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更是七一七人的一个缩影。

这里的年轻工人在经历了磨难和考验后也逐渐成熟起来,山区生活的枯燥和艰苦,没有能够打垮他们。在这里的黑板报上我看到了他们写下的这么一段话:“不要把工作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要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甚至为它痴迷。这时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轻松起来,因为工作已成为你的一种乐趣和享受”。

凤县之行,我还去了东塘子铅锌矿,在矿山主平硐口前我见到了矿党支部书记王银寿、副矿长柯安民,他们向我介绍了东塘子铅锌矿的发展前景。从他们那兴奋的眼神里,我感觉到,又一座大型矿山将拔地而起,七一七总队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又走出了一步好棋。

凤县之行第三站是坪坎选厂,在那里我作了短暂的停留。那里的机器永远唱着不知疲倦的歌,板报栏、娱乐室、灯光球场一应俱全。我听说,他们为提高职工业务技能还自办了职工夜校。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能再到其他矿区看看。但我想,战斗在那里的七一七人,一定也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宝贵的年华。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因采访相识、那些可敬的七一七总队的干部职工们,他们向我提供了那么多鲜活生动的事例,只可惜我文章的篇幅有限。但我从他们的话语中,读懂了作为地勘人的苦乐观。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地质事业的那份挚爱、自豪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心百倍。

写在最后的话

回顾过去,一切成就都将成为历史。展望未来,七一七总队将更加壮大,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充满活力。

将要结束采访时,我心情激荡。腾飞中的七一七队如今正紧扣时代脉搏,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以“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指导思想,将按照“深化改革改制、开拓矿山资源、搞活有色主业、做强特色产业”这一发展思路,通过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战略重组和资本扩张,努力把总队向集地质勘探、矿业开发为一体,在陕西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进。

“悠悠渭河东逝水,青青秀黛秦岭山”。在此,我真诚地祝愿七一七人早日梦想成真。祝愿七一七总队以一流的技术、人才、管理和经营综合实力,不断追寻新的起点,挑战新的高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省劳模余开喜在检修矿山设备

总队领导班子成员在规划矿区远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