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潼关黄金业还能持续多久
矿产资源开采的越多,存量就越少。全国黄金大县潼关,如今面临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等因素,如再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潼关县出黄金。目前,山中仍有宋朝时留下的采金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潼关的黄金产量一年一个台阶,在全国产金万两县中名列前茅。二十年间已累计向国家交售黄金189万两,上缴税金4.48亿元,黄金企业每年对县域经济的贡献都在70%以上。全县有黄金企业15家,(还不算乡办、村办),年产黄金达15万两左右。尤其是被当地人称之为“小香港”的零公里处,大小金矿星罗棋布。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可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却发现:人少了,车更少了,显得十分萧条。原因:矿产资源匮乏,不少黄金企业被迫停产,连个体采矿者也纷纷走出大山。
一份地质资料显示:该地区大小金矿脉有4000多条。八十年代初,国家在这里大量投资,先后建起一批国有大型金矿,如潼关金矿、东桐峪金矿以及相邻河南省的文峪金矿等。再加上地方上的李家、小口、马口、小猱峪金矿等。因缺少统一协调,管理不规范,各采各的矿,各管各的行。加之滥采滥挖,造成大量的矿产资源的严重破坏,设计生产能力为十几年的矿,仅几年时间,就因没资源而被迫关停。
潼关金矿在当时是该地投资最多、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曾从美国进口一台400多万元的提炼设备,没用几年,因资源等问题,企业现已破产。目前,潼关县各黄金开采企业,普遍存在矿石品位下降、资源匮乏的境地,如再不采取措施,潼关黄金生产的大县,也许将成为历史。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开采,事关重大。潼关有众多的黄金开采生产企业,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要有矿源。要想找到矿源,就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去探找新矿源。因各企业各自为战,势单力薄,有的企业因经济实力有限,探矿打洞只打到一多半,就再也打不下去。因为上千万已投进去,仍不见金脉,风险自然加大。记者在采访中就得知:某矿投资近千万元进行探矿,离金脉也就差十多米,因资金短缺,再也不敢冒进,只好中途退出,近千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而一外地的承包商来了,继续往前打洞探矿,结果抱了个“金娃娃”。
零公里处的几个金矿,记者曾多次采访过,也曾多次做过报道,并撰文指出各自为战重复性开采建设的弊端,可那时,矿源丰富,品位较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今,潼关县的黄金生产每况愈下,要生存发展,一缺资金,二缺资源。如政府能出面协调,让几家经济实力较强的矿走联合之路,集中资金、技术、人力,形成联盟,或股份制。风险共担,利益同享。这样可以把分散的“五个手指”合拢为“一个拳头”,重点出击,更加有力度。
当然,要走这一步,当地政府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从大局、长远出发,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的企业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为黄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此外,还要搞好资源规划,进行资源整合,立体布局进行探矿工程,杜绝人为的分割资源行为和重复建设,提高地探工程效率和地探资金利用率。实现优势互补,实行强强联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黄金”潼关。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