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12日
综合新闻
02

铲除这个“毒瘤”

·郑远·

目前,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专项行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可是,另一危害未成年人的“毒瘤”——“鬼故事”,却未在打击取缔之列,继续在社会上和未成年人中肆虐泛滥。

“鬼故事”是流行说法,在书市上,此类书刊不以此名示人,而被美化成“魔幻”、“惊幻”、“科学探索”、“灵异揭秘”等等。首先,这类书刊的封面设计得都很恐怖吓人,还要起一个同样恐怖离奇的书名,吸引读者猎奇的兴趣,使之欲罢不能。

笔者先后走访了几地书市,侧面接触了一些书店业主,了解到有关“鬼故事”书市的若干内幕。据说,此类书刊得以公开出售,打得是避开“色情、淫秽、反动”的擦边球,走的是二级和三级发行渠道,不从国营的新华书店主渠道走。而且,还要有遍布各地的销售网络作后盾。笔者从另一经销该书的业主处了解到,由于该书利润大,自然成销售重点。而青少年和在校学生是书店的常客,业主就主动向他们推销介绍,“引导”孩子们去读,等他们上了瘾,生意就好做了。

以笔者的浅见,这些十三至十八岁之间的未成年学生,之所以迷上“鬼故事”,除了上述原因而外,有这么三条:一,他们的年龄层次是一个阅读的断档期。卡通、动画是低龄儿童玩的,适合他们观看阅读的文艺作品寥寥;二,繁重的功课和作业使他们不堪重负,厌烦之下,当然抵御不了“鬼故事”的刺激;三,“鬼故事”在华夏民族中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聊斋志异》等著作里的“鬼怪”几乎都是正面形象,那些有着正义感的鬼怪精灵受到代代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岂不知道,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炮制出来的当今“鬼故事”,除了大肆宣扬封建迷信的糟粕,抖凶杀暴力的猛料,根本不可能给他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而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世界观,感性认识大于理性,如果长期沉湎于“鬼故事”中,定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求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