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希望小学”为何总在公路边
·赵德铭·
我的老家在商州的一个深山沟。解放后,当地政府为了让山里的娃娃们也能上学,便将一座古庙改为小学,我就是在这个由古庙改建的小学读了一年书。
然而,如今50多年过去了,当我回故乡来到母校时,那些娃娃们仍然在我当年上课的古庙里读书,看到已破烂不堪的学校,我不免感慨颇多。
在我们那儿,乡亲们除了靠那些沙土地种点粮食外,再没有什么出产,自然建不起新校舍了。于是,我向他们建议,为何不与县上教育部门联系,看看有哪一个单位愿意出资建设“希望小学”,给咱们这儿也建一所。但没想到乡亲们却说,联系过多次了,而人家都嫌咱们这个地方在深山沟里,不在公路边上。因为人家修建“希望小学”,都要修建在公路边上。
我这才幡然醒悟,回想起回家路上,在国道沿线,不时地可以见到各单位出资建立的“希望小学”,甚至在有些人烟稀少的公路边上,也可以见到这类小学,从远处望去,冷冷清清的,见不到几个学生。我在为这些学生感到庆幸的同时,又为我们那深山里的小学生们感到悲哀,可谁叫我们那儿不通公路呢?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凡是“希望小学”,大都修建在公路边上,并在学校的醒目位置,用硕大的字体,标着建校单位。这样,即使你站得很远,也能看到这所“希望小学”是哪个单位建的。既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解决上学问题,又可以为自己广而告之。但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忘了,如果大家都不去关心深山沟里的那些孩子,让他们成为被人们遗忘的一角,那么,这些可怜的山里孩子不就是更没有“希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