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彻大悟的《思痛录》
□赵德铭
在中国文艺界,能够在晚年间敢于吐露真言、充满忏悔意识和反思历史的文艺工作者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恐怕是许多人在临终之前,也没有勇气真正进行自我解剖与自我批判。然而,已年过古稀、半身偏瘫之后的韦君宜,却出乎意料地在病床上写出了一部沉甸甸的《思痛录》。
全书虽然只是写了作者参加革命后在半个世纪中所历经的“抢救运动”、“肃反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扼要片段或事件,但由于全书具有敢于讲真话、勇于剖析自己和深刻反思历史的可贵品质,因而也就不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回忆录,而是一部由“思”和“痛”孕育而成的可以烛照灵魂的思想史。所谓“思”,是作者写出了诸如“首先得把人当人,然后才谈到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参加革命之后,竟使我时时面临是否还做一个正直的人的选择”。所谓“痛”是读者不时能读到诸如“由被整者变成了整人者,我也继承了那个专以整人为正确,为‘党的利益’的恶劣做法”。以及“我在反右运动中间也干了些违背良心,亦即违背党性的事。我甚至写过违心之论的文章”等众多痛思前非的厚重文字。
韦君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以“杜鹃啼血”式的无畏精神,写出了大彻大悟的《思痛录》,从而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人格力量。也许她并无意要扮演“敲钟人”的角色,但她的“思”与“痛”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思想者的坚实形象。很显然,也许这就是《思痛录》出版之后,一直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