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蔬菜大棚春意浓
咸阳采用“政府田间工厂”新模式安置下岗工
在这个绿色开始迅速褪去的深秋,36岁的徐钢的温室大棚内却春意盎然,黄瓜在架上蔓延,西红柿长的正欢,数百只鸡在笼中叽喳,妻子蹲在田间拔草,忙着施肥的他擦去额头的汗水,望见已有小黄花星星点点,他满脸堆笑。1998年,昔日辉煌的陕西第一毛纺厂日落西山,随着3200名下岗工友们一起沉重走出厂区的脚步,徐钢和妻子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十几年一直紧靠的大树突然倒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为了生计,他走出家门,摆地摊,开出租,打零工……在残酷的现实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和咸阳市许许多多的下岗工一样,徐钢的奔波显得异样辛劳和无助。
2003年,咸阳市渭城区为引导农民种大棚,租赁了辖内北杜镇南朱刘村203亩耕地,建成97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0.83亩,区政府还专门打了眼机井,铺设输水暗管2公里,架设低压线路2公里,然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全部到位后,当地农民认为投入太高,不如在外打工挣钱,所以没有积极性,使大棚一直空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徐钢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一个别人看不上眼的大棚,种植反季节小西红柿,不料半年过去,大棚不仅给徐钢创收7000元钱,而且给了正在为全市3万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伤脑筋的咸阳市党政领导启示,市长张立勇立即指示,探索一种“农民出租土地,政府出资建厂,工人提供劳力,企业负责服务”的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新模式。很快,“政府田间工厂”应运而生。6月份,咸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一个大棚2.2万元的价格向渭城区政府把南朱刘村203亩耕地及农业基础设施租赁下来,为期5年,交给陕西第一毛纺厂下岗职工免费使用。一个大棚安置2名下岗职工,加上6名“田间工厂”管理人员,首批共安置200名下岗工。
免费提供温室大棚田间就业,这对已经出中心的下岗工而言,可谓雪中送炭之举。而对已经尝到甜头的徐钢来说,更是锦上添花。他信心十足的表示,“咸阳距离西安近半小时的汽车路程,种反季节蔬菜不愁销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