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巴勒斯坦民族之魂一一阿拉法特
□文/华重文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于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是一位逊尼派穆斯林。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开始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他在科威特秘密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及其军事机构“暴风”部队。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法特一直流亡海外。1969年2月,阿拉法特开始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并从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87年4月再次当选巴解执委会主席。1989年4月在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1991年9月蝉联总统。
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开始,阿拉法特领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1993年9月,巴以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7月,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2月12日就职。1996年4月再次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
2002年9月23日,阿拉法特在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被以军围困的官邸内挑灯批阅文件。
阿拉法特命运多舛,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他曾遭遇以色列特工多次暗杀及其他险情,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自2000年9月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因此,从2001年底开始,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政府也对巴民族权力机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这使阿拉法特的处境更为艰难。
为了推动巴以和谈,巴民族权力机构2003年3月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紧张,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9月11日,以安全内阁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绊脚石”为由,决定“原则上”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巴勒斯坦。以政府官员甚至声称,杀死阿拉法特也是一种选择方案。面对以色列的威胁,阿拉法特表示: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
和平是阿拉法特一生的追求。阿拉法特曾有一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为了表彰阿拉法特为和平做出的贡献,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共同被援予诺贝尔和平奖。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阿拉法特多次在以色列占领区领导抗以行动,战后他一直流亡在外,继续领导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斗争。1991年,阿拉法特年过六旬才与他的秘书苏哈·塔维勒(Souha Tawill)女士结为伉俪,并生有一女。
阿拉法特曾多次访华。1996年6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