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12日
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04

声声叹息说遗憾

□文/老柯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西南联大执教的沈从文先生,曾计划写一部以著名玉龙大雪山为背景的小说,并以《虹桥》为题,在报上发表了第一章,可惜下面的篇章却胎死腹中。原来,一位刚刚饱览了玉龙雪山种种奇妙风景及当地风情的青年画家报告了他的见闻。沈先生由衷地赞“真过瘾!”继而又叹口气道:“完了,写不下去了,比我想像的还美上千倍!”

如果说沈从文是敬畏之心取代了创作欲望,那更加关注现实人生和社会的鲁迅在这方面留下的遗憾,则更多是“一声叹息”了。众所周知,鲁迅曾想写一部反映唐朝文明的长篇历史小说,作为前期准备,他在1924年夏曾来西安实地考查、体验了一回。不幸的是,正是这次西安之行破坏了先生创作这部小说的兴趣。后来,他曾对冯雪峰说,长安现存的遗迹全不是古书上所写的那么一回事,满目黄土、枯蓬,想写它的兴趣也就索然了云云。据雪峰回忆,鲁迅在和他闲谈中几次提到构思中的这部小说,其中不乏“鲁迅式”的独特见解。如鲁迅认为唐朝的发达文化,与受了外国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唐明皇和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之盟誓,并非恩爱证明,“是他们之间已经感到了没有爱情了的缘故。”此外,按照鲁迅的看法,唐明皇是死于宫廷暗杀。并设想他的小说将从唐明皇被暗杀开篇起笔、倒叙唐明皇的一生事迹。“这样写法,倒是颇特别的。”沉浸在自己未来小说的想像中,鲁迅不无兴奋和自负地对雪峰说。鲁迅在1936年6月大病前后,曾屡次和雪峰谈起中国知识分子情况,认为当时知识分子可分为四代:一代是章太炎等老先生;其次是鲁迅自己的一代;再就是瞿秋白等革命知识分子一代;最后是雪峰等青年一代。这类谈话,使鲁迅萌生了写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小说念头,并认为“我不写,关于前两代恐怕将来也没有人能写了。”缘此鲁迅计划拿出10年时间慢慢来写,“从一个读书人的大家庭的衰落写起”,“一直写到现在为止。”可以想象,以鲁迅先生“过来人”的丰富阅历,深邃思想以及老辣犀利的文笔,这部将跨越近六十年社会风雨和时代变迁,并以中国知识阶层为描写对象的巨制鸿篇,果真完成的话,中国现代文学史肯定会增加许多分量——惜乎病魔过早夺去了先生生命,包括《女吊》之后,先生计划写的甚至已有腹稿的一组散文,都成为永恒遗憾了。

新中国建立后,尽管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但由于片面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实现政策服务,且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处于被改造和利用对象的尴尬地位,许多从旧时代过来的作家一时陷入茫然无所适从境地;既对新的写作对象不熟悉,而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抑或其他阶层的人物又不能写。同时,作家定位也由社会批判者转为时代歌颂者,怎样个转法也是心中没底或抱有个人看法。于是乎,像沈从文先生只好被迫封笔,改行到故宫充作讲解员。《子夜》作者茅盾先生也不再写小说,重拾他最初进行文学活动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之笔。据说,茅盾一度也想续写他的一部未完成长篇小说,最后却在痛苦无奈中毁掉手稿……这类历史遗憾,自是令今人痛惜和慨叹不已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