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是“春色”还是“秋景”
□文/若白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是一部发行量甚大,影响十分广泛的好书,颇受广大读书人的宝爱,笔者就备有一部,常置于案头随时翻阅。但是,近日却发现张志岳先生在赏析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一诗时,把诗中描绘的季节搞错了。温庭筠的原诗是: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张先生在赏析文章中说:“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春天。”在这里张先生以诗中写了荞麦花,而认为是“春天”,这就错了。张先生大概不了解荞麦具体是一种什么作物。我的家乡是广种荞麦的。它是一种生长期很短的晚秋作物,一般在农历七月上中旬播种,八月下旬开花,花色粉白,九月底或十月初成熟收获,先后只有两个月左右时间。群众称它为“小日月庄稼”或“懒庄稼”。种植也很粗放简单,土地翻耕后,种子撒上去,随便用耙子或锄头一拨拉,就行了,也不须中耕锄草。农谚说:“玉米深,豆类浅,荞麦只盖半个脸。”意思是种深了就出不了苗。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陕西商州团练副使时,写过一首很有名的七律《村行》,诗云:“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气,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历来的宋诗选本都有选录。这里说荞麦与秋菊是同时生长的,证明荞麦是晚秋作物,不是春季的作物。
其实,仔细揣摩温诗的第二联(颔联)和第三联(颈联)写的也正是清秋气象,并非春色。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温诗的首句中提到“樵客”。“樵客”就是樵夫,砍柴的人。一般没有在山区生活过,没有上山砍过柴的人,大概不知道砍柴是有季节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可以砍樵。砍樵的季节一般是深秋和初冬。因为春夏草木发旺,水份很大,枝条柔韧,既不易砍,砍了也不易干燥,很不好燃烧。只有深秋初冬,叶落枝枯,枝条干脆,容易砍,也容易干燥,烧起来火力也强。温诗中写到有“樵客砍樵,也证明它是深秋季节,不是春天。
总之,张先生的赏析文章写得很好,对读者理解和领会全诗内容颇有帮助,但是把诗中描绘的时节弄错了,实在是美中不足。同时《唐诗鉴赏辞典》出版二十多年,再版三十三次,却没有人指出这一失误,不免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