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17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左宗棠与西部开发 古城堡 中国第一位女院士 京城访贺敬之 传统是一种生存的必要 读书是一种牵挂 远山呼唤 正说清朝十二帝 不妨读些自己不喜欢的书 好书如师 一本毁誉参半的书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人物·读书
04

传统是一种生存的必要

□文/柯喜堂

刘梦溪先生的新作《学术思想与人物》,收有作者二00三年九月的一次演讲:中国不应该“与自身脱离。”阅读此文,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尴尬处境的思考。

即如本人,大小也算个读书人吧。然究其实,顶多是半个读书人而已。此非自谦,而是确实存在“硬伤”:比如“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吾辈,不曾受过系统的严格的文化传统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文,至今仍须依赖他人注释或词典才能勉强阅读。这种磕磕绊绊的阅读,自是难以体味传统文化许多博大精深之处。更要命的是,在十年文革浩劫中,连对传统文化的超码尊重也丧失殆尽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仍难摆脱尴尬地位: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被看作“保守”、“落后”的代名词,而难与工业文明整合并存;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又面临社会道德失范、物欲泛滥、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诸多问题的困扰。同时,在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浪潮中,一个问题也无可回避地摆在国人面前:即我们的“轨”在哪里?一个失去自己历史和文化传统熔铸的“轨”,又如何能坚韧平等地与对方的“轨”对接?恕我直言,这种接轨实际上是以“中国轨”的自我消灭为代价的。

当然,如是说并非反对现代化。适应国际环境,要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顺便说一句,时下国人常挂在嘴上的“国际化”或“与世界接轨”,其实往往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国际”,为“世界”的。姑且不论中国和东方也是“国际”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就西方世界而言,并不拒绝自己的文化传统,且对“传统”予以很好的保护。当然,所谓传统,不完全是指那些看得见的历史遗存物(如古老建筑等)或沿袭的风俗习惯,而是“这些遗存物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同时,诚如刘先生文中指出的,“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即如西方文化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一系列科技革命和社会制度变革都无不在推动西方社会与文明进步中,对旧传统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诸如突出法治,尊重人权,主张“人人平等”,肯定人的理性自由,等等。

与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相比,中国落后了将近三百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五四”时期愤激的反传统立场,虽不无“矫枉过正”之处,但掀起的思想解放风暴,及其对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民主与科学的新鲜血液功不可没。星移斗转,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奋斗的今天,我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优质资源,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等,应该也必须在与当今世界整合相融中,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盖用龙应台女士的话讲,传统是一种生存的必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