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善待“民怨”
“民怨”是群众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因心中不满或不平,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抱怨或责怪的情绪或言论,它是群众表达意愿的一种方式。如何对待“民怨”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场考验,而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也只能是善待“民怨”,把“民怨”当民忧和民愿,与群众搞好沟通。
善待“民怨”就是要正确认识“民怨”,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民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仍然存在着就业压力大、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异、农村劳动力转移、反腐败任务艰巨等突出问题,同时,还有职工下岗、农民失地、社会治安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水电暖气、生病就医、小孩上学、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发点牢骚、说些怨言是情理之中的事。出现这些“民怨”,有的是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合理的解决;有的是对政策和工作存在着误解,却得不到沟通;更多的则是一种民忧,对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担忧,甚至是“恨铁不成钢”,有许多好的建议却无人来倾听。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民怨”都反映着民声民意,在一定程度是代表着民愿。但我们的很多干部却厌烦群众“多事”、“找岔子”、“胡搅蛮缠”,有的干部甚至于把“民怨”当作“江水猛兽”,一味打压。其实,这不仅是一种感情的错位,而且是能力的缺失,因为老百姓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服务对象,而且也是干部的衣食父母,干部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民怨”既不回避,也不推诿,更不敷衍,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满腔热情地为百姓服务,来将“民怨”予以接纳。
善待“民怨”就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倾听“民怨”。曾几何时,擅长群众工作的能力是我们党最核心的能力,却正随着一些“为官技术”的兴起而受到削弱,干部不尊重和理解群众,跟老百姓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离普通老百姓是越来越远,不论去哪里,总是前呼后拥一大群人陪着,很难听到底层老百姓的声音,而且,很多的干部和政策措施也“离实际越来越远、离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远”,其结果是干部埋怨群众觉悟不高、工作难推动,总是想方设法躲着老百姓;群众埋怨干部难找到人,找到人时难搭上话,搭上话了又缺乏共同语言。因此,干部应该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多利用晚上或其他空闲时间,不打招呼、不叫记者、不带随从,带着目的、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老百姓家中,与普通老百姓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真正沉下心来、静下心来,真切体验老百姓的疾苦,虚心向老百姓听怨、问苦、问计,耐心向老百姓解惑、释疑,把误解变成理解,让老百姓的怨气成为顺气。
善待“民怨”就是要合理利用好“民怨”,从“民怨”中找到工作差距、找出发展思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无数的实践证明,有了群众的支持,我们就力量无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离开群众的支持,我们就举步艰难,寸步难行,无所作为。“民怨”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问题,都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从“民怨”中找出我们对群众的服务和群众对我们的期盼之间的差距,激发起内疚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到多办实事、解决民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善用发展经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让群众真正走进执政的视野,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听取群众对加快发展的灼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科学决策的起点,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完善决策的依据,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和凝聚起来,集中民智,关切民生,加快协调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善待“民怨”吧!周恩来总理是一面旗帜,温家宝总理是一个榜样,我们大大小小的官员,要走出机关,直接面对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王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