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杨锦麟读报
魏铭
原以为凤凰卫视杨锦麟先生的“有报天天读”节目到去年底便会寿终正寝,新年伊始,又看见杨先生在“坐观风云起,点评天下事”,才相信“寿终正寝”只是传言。
杨锦麟先生的“有报天天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一个创新,有点像我们纸媒体的“报刊文摘”,但又不是单纯的文摘,其特色在于“夹叙夹议”的点评,深入浅出,妙语如珠,把每天的报刊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思想火花。如果说每天的读报是“画龙”,那么杨先生的点评就是“点睛”,他使“有报天天读”充满了活力。
“有报天天读”开播后,收视率一路攀高,内地电视媒体也纷纷“效颦”,几十家、上百家电视台开设了“读报”节目。而一年下来,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收视率仍独占鳌头。这是何故?以杨先生极不标准的普通话、极快的语速、极烂的英语口语、50多岁的“老样”以及经常念错字的中文水平,若按内地“主持人”的标准,杨先生想入此门,那几乎是墙上挂布帘——没门!可香港凤凰卫视为何要聘他来主持“读报”?笔者以为,一是市场竞争,电视台只能选受众最喜欢的主持人,而不是只选自己最喜欢的主持。因此,国外媒体的主持人都是有丰富阅历的资深人士。二是杨先生的学识。他“文革”后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使他对历史有了不同常人的反思。闯荡香港,他搞时事评论,纵论古今,妙笔生花,是香港纸媒体一支有名气的铁笔。因而来凤凰台读报,常插入一些简短的点评,寥寥数语,却每每入木三分,体现出浓厚的学识和哲思,给“快餐”式的读报加入了思想的“维他命”。三是全心投入。杨先生每天早晨五点钟即赶到电视台,整理报刊,遴选重点,充分准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乐此不疲。也许他已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更当作了目的。而敢说真话则是杨先生的最大特色。读报中他对腐败、专制等社会丑恶现象嫉恶如仇、直面抨击。正如已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序言中所说:“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讽今,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如果要我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自当秉笔直书,决不愿学明人的办法,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否则,千口一律,照本宣科来“读报”,岂不淡如白开水?
记得一部电影《伟大的公民》中有段精彩的话:“他有一双和我们一样的眼睛,但他看得更远一些;他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公民,但更伟大一些,他是一个伟大的公民!”我想杨先生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却“位卑未敢忘忧国”,别人读报节目也许是在“上班”时间内用汗水或茶水浇“园子”,而杨先生却是在用心血浇“园子”。这大约是他的“有报天天读”之所以旺盛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笔者在内众多人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对此一说,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说笔者如此热捧杨锦麟先生,大有拍马屁之嫌。笔者闻而笑答:何待我拍,杨兄,“锦麟”者,自己日行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