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因为流动找不着一张“课桌”
在繁华都市的另一边,一大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迫于生活而失学,他们一步步地沦为了城市的“边缘人”
西安市西郊十里铺村,10岁的孟强在污水横流的小巷跑来跑去,他妈妈一边在旁边帮一对老夫妇擦窗户挣点儿小钱,一边呵斥着儿子。此时刚过中午2点钟,当其他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校的时候,孟强却在街上无所事事。
孟强来自甘肃的贫困地区,由于家里年成不好,种地、养殖入不敷出,自6岁时便随父母来到西安,两个姐姐则仍留在甘肃老家。孟强的父母没有文化也没有手艺,只能打零工、干些捡垃圾的活,用微薄的收入维持家人的生活。谁料就在春节前,他爸爸摔伤了腿,家里少了一份收入,刚刚上三年级的孟强也就辍学了。他的不幸展现了一个使人不安的趋势:城市里的流动人口子女穷得上不起学。
与小孟强稚气未脱的孩童劲相比,同在十里铺村居住的铜川孩子强娃则显得老成,按年龄,他该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但很可惜,从半年前,他就开始帮着家人做小生意了。透过他平淡的叙述,仍能让人感觉到他心中的波澜。
“我小学三年级时,和姐姐跟着父母来西安。我妈一直有病,靠卖点油盐酱醋、牛奶、冷饮什么的挣点小钱。后来姐姐考上了河北一所中专,学计算机,这一年下来就是四五千元,占了我们家全收入的80%,我姐姐刚念了一年中专,就直接参加了大专考试,还真考上了”。
“得知姐姐考上了大专,我妈跟我爸说,原来想着女儿中专毕业了,多少能帮上点,老二(指我)上高中就不紧了,谁知这又多上一年。这要是两人都要学费咋办呢?我爸没说话,半天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别看我小,我明白,我家就是车到山前也没路。那个月连房租还不知在哪儿呢?我想了好几天,最后我跟爸说:我不打算上学了,干脆凑点本钱,咱们卖水果吧。”
“从推三轮车那天起,我觉得我长大了,有时看着马路上三三两两的学生们,我从中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身中学校服,我整整齐齐压入箱底,在城市找一张课桌太难了,我选择了另一条人生之路。”说完这句话,强娃抬起头,一双渴望的眼神由明亮渐渐转为迷茫。
在西安,像孟强、强娃这样上不起学的外来孩子究竟有多少,没有人做过统计。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截至2000年11月1日零时,我省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为111.3943万人,在乡镇的流动人口为125.1891万人。现在距人口普查时间已经过去了4年零3个月,根据推算,全省现有流动人口约在300万人左右。义务教育阶段中流动人口子女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计65155人。
然而,由于城市入学难和收费高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中断。省教育厅去年下半年组织的《陕西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表明,一方面是相当多的学校超负荷进行,另一方面是流动儿童入学所要求的繁杂审批手续,使家长感觉“太麻烦了,实在凑不齐”,更为关键的是,城市很多中小学除收取借读费外,另外收取不同数量的赞助费,小学每学期600元-3000元不等,有的还要求一次付清6年的费用,初中阶段赞助费1万元-3万元不等,也有收费更高的。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城市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问题一直是未成年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但这些孩子的教育尚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
可这的确是一个人口众多、不可忽视的群体。在北郊含元殿一个村子里,不少当地人说,这里生活的小孩子有上百个,他们虽来自不同地方,年龄也不相同,但遭遇相似,该上学的孩子没能上学,大一点的要么帮父母做饭、洗衣、整理捡来的垃圾,要么自己出去擦皮鞋、做工,有的则四处游荡,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有的则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城市的小“边缘人”。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