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气象和可持续发展
阴雨天晴,老天爷的脸说变就变,而观天脸做预测,服务社会的就是气象学部门。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对天气和气候愈加敏感,人们对气象和水文科学抱有越来越多的期望。在2005年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陕西省气象局局长、省气象学会理事长崔讲学。
据其介绍,世界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WMO)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生效而设立的。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天气
我省天气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也高。影响我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冻害、沙尘暴、雷电等。部分地区还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的加重,生物灾害也相当严重。各类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加之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水平有限,使我省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加强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努力提高准确率,延长预报时效意义重大。
气候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省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增温更为明显。1950年以来,我省的霜冻日数明显减少,寒潮事件也显著减少,主要农业区干旱面积也呈增加趋势。我国的冰川也因气候原因出现了明显的退缩现象,长期的效应极可能导致黄河等主要河流的水量减少,甚至断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化有可能加剧,导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降水减少,我省旱灾发生频率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谈及我省气象事业的成就,崔局长一脸的兴奋。他说,过去五年,我省24小时降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提高最快的时期。气象监测装备也日益现代化。总投资上百亿元的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网正在加紧建设,其中西安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已在去年投入业务运行,关中地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大大提高。全省大气监测自动化工程进展顺利,可望今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气象部门正在全力打造“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