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人养1名官员”的困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自己做了一个统计: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26:1,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1和10年前的40:1相比,吃皇粮者所占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
26个人养一个官员的概念
26个人养一个官员的概念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非常直观。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目前吃财政饭的人数。据统计,这一数字已经高达4572万人;另外,还有500万人仰赖于政府赐予的权利实行自收自支。
事实上,不仅仅这些人吃财政饭,像许多行业协会的人也大都是从各个部委退下来的,他们同样需要老百姓来养活。拿聘用进来的人跟他们比,一般来说,退下来的人基本上不干活,但拿的钱却很多。
在这些吃财政饭的官员里面,有官员级别的人又占了相当的数量,形成了国家机关“多数人指挥少数人干活”的现象。
越是贫穷,官员越多
在官员人数不断增多的中国,越是落后的地区官员的比例占得越高。
一位河南的农村干部曾经对记者说,在穷地方,所有的人都一心想要挤入官员的队伍,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只有官员才能活得既轻松,还有钱拿,最重要的是,官员特威风。
任玉岭委员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痛心疾首:“我们一个30万人的小县,财政供养人数高达1万多人,通过乱收费供养人数5000多人。到了乡里,除了中央政府的外交部、国防部等少数部门没有对口单位外,其余的是应有尽有。”
财政告急
随着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税的到来,许多县级财政已经破产。一方面是财政要养的人太多,另一方面则是原来的许多收入因为农业税的取消而消失。
官位多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造成很多该放的权放不下,该管的无人管,而且官多了消费就多。据报道仅机关的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全国已分别达到3000亿、2000亿和2500亿元,其中主要是被各级领导干部消费了;加上升官快、升官易的导向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影响,跑官、买官、卖官现象不时发生,带来了腐败。
事实上,乡镇一级财政破产早已经不是新鲜事。调查表明,中国的县一级政府已经破产者甚多。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乡政府债务已突破1万亿元。而据财政部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财政部认可的数额是4000多亿元。
官民比例必须保持在一定数量之下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每个王朝的官民比例总是在不断加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由于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中央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和改革。从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到隋唐时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再到明清时代又增加了内阁、军机处这样的中央枢密部门,机构逐渐增加使得中央机构越来越庞大。而除了工作任务划分越来越细之外,中央集权体制下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也推动了新部门的设立和发展,增加了用人总数。
其次是中央对地方关系的变化。如果说汉代的郡国还残留着分封制的痕迹,那么实现郡县制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在越来越加强,采取的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将郡县权力划分得越来越小,以减少其权力;另一种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直属部门官员越来越多。
第三是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商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管理方式出现了新的迹象。
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的出现,也使得官员数量有了增加的可能。比如对于商业的管理,汉代基本上不设专门的地方管理部门,而到了宋代市舶司的出现,已经专业管理对外贸易了,内贸和外贸出现了区分。仅此一项,就导致了大量的专业管理官吏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专业官员、城镇公共事务服务官员的数量增加,也使得官民比例增高。
总体上说,即便维持庞大的中央集权机构,官员和平民比例也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以下。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经谈及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设置,他总体的看法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一项制度的创立和消失都不是偶然的,必有种种人事需要和时代性。中国历史中官民比例的变化,也是这样的。
鉴往知今,这些历史数字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来说,仍然有着十分特别的警示和参考价值。 (据《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