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沙驼铃”
“柴达木手记传青春城月光影万丈,塔里木书简志烈士暮年志在千里。”半个世纪前,《柴达木手记》、《塔里木书简》成就了李若冰这位中国现代西部散文第一人;半个世纪后,李若冰怀着对西部热土的无限眷恋,静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从此,他将和他的文章一起,为世人所永远铭记。
李若冰的一生都与西部息息相关。他的一生,眷恋西部、抒写西部。只要一息尚存,他就忘不了西部那片曾经工作过、耕耘过的土地。李若冰曾在《西部风景》一书中说:“我的家乡在西部,却不知为什么总是向往西部的西部,仿佛那里有着一种神秘奇异的魅力,吸引着我不由得走向它的身边。”
熟悉李若冰的人都知道,他曾有“六进柴达木”的经历。其实,他在晚年还去过一次,却因身体原因,与柴达木“失之交臂”。2002年10月,为配合纪录片《沙驼铃》的拍摄,他第七次来到魂牵梦萦中的旧地,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采风,距第六次“西进”,已有10余年之久。因此李若冰显得格外兴奋。这次采风涉足甘肃、青海、新疆三个省份,经过塔里木、吐哈、青海、玉门四大油田,行程21天,二万余里。从在火车上起,李若冰就指着窗外,兴奋不已。每到一处,他都会受到当地石油工人的热烈欢迎,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自己的作家”。一些当年支边的人见到他像见了老朋友似地大声“抱怨”:“李老,你的文章把西部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可都是被你的文章‘骗’来的哟。”尽管临行前医生再三叮嘱不能饮酒,但面对这些亲切热情的人们,他经常是“一饮而尽”,任谁也拦不住。当队伍行进到青藏高原的腹地——柴达木盆地的时候,由于海拔过高,当时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深入其中。摄制组为了取镜头必须进入,他只能待在原地等候。他万分焦急却又万般无奈地说:“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七进柴达木’,我还不知道柴达木现在的面貌啊。”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的作品仍然流传,他与人合写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在传唱,他主持组织创作的舞蹈《仿唐乐舞》依然长演不衰。而他的作品与人格,也必将在人们的记忆里永存!
□杨小玲 杜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