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发“杂音”是可怕的
郭盛永
杂音,原系生理学和音乐界用语,引用到政治生活中,一般指不随大流的意见和观点。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一项决策必须经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界别地征求意见,广泛吸收“杂音”,才会正确、健康,符合民意。在执行决策过程中也要允许有点“杂音”,边执行边调研,发现问题即时拿出对策,迅速向决策组织汇报,以求及时补正,减少损失,可见,“杂音”是十分有益的民主现象。
可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一把手”那里,“杂音”却被“斩尽杀绝”。特别是贪心的“一号”们,常常以“不准发杂音”为由,大树个人权威,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高压推行“一言堂”。决定重要事项、大额资金使用和干部任用都是由“一号”的“一支笔”、“一张嘴”、“一句话”“一锤定音”。
成克杰、王怀忠就是这样的“一号”典型。更有甚者,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原区委书记杨毓培封杀“杂音”还创立了一套“理论”。杨毫不掩饰地说:“作为‘一把手’,自然而然是‘一号’,是‘老板’,要拥有绝对权力,说了作数,定了算数,以我说的为准,以我定的为准,说的就是政策,必须无条件执行”。此前,河南省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就公开宣扬过“就是论”,他在不同场合包括全县干部大会上多次强调:“一定要和县委保持一致,和县委保持一致就是和县委书记保持一致。我们历来都是党说了算,在卢氏县就是县委书记说了算。”
其实,这两种论断一脉相承,皆为“一号”专断的自圆其说,也是古代帝王“朕即国家”的封建遗风,与现代政治文明的民主集中制背道而驰。
邓小平说过,一个政党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照此推理,一个地方和单位的领导班子,最可怕的是无“杂音”。无“杂音”即无民主。“不准发杂音”,必然导致众人闭口、空气沉闷、万马齐喑。只有广开言路,才能体现民主,才会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要途径。因而,各级党组织和行政机关、部门,均没有理由容忍不得“杂音”。
事实证明,“杂音”有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正如营养学说的那样:“要想身体好,杂吃最重要”。当了“一把手”的领导干部,可要善待“杂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