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能源企业纷纷到陕跑马圈地
陕西能源开发有点“热”
本报讯 在市场驱动和大型国企的参与下,新一轮能源投资开发在陕西出现局部“过热”苗头。“招商饥渴症”使得一些小煤矿在开发热中死灰复燃,以大型国企为主的能源企业纷纷到陕西跑马圈地。
长期以来,陕西省一直把贮量丰富的煤、气、油等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最得意“王牌”,使得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开发在陕西的能源富集区均不同程度存在。据了解,陕北正在开展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的煤田地质勘探,申请登记25个井田。已开工建设的煤、电、化工重大项目总投资99亿元。榆林市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已经发现8大类48种,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能源开发一直是榆林的一个重要的发展产业。第八届西洽会上,榆林市引进以能源开发为主的项目投资就达541亿元。本届西洽会,山东兖矿集团与陕西签订了三个合作项目,都是能源化工项目,也都在榆林,包括煤液化制油项目、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合资开发榆神矿区榆树湾煤矿项目。在全国能源紧张、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铜川的煤炭项目在九届西洽会推介的10大类200多个项目中也格外引人注目。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陕西凭借能源招商引资热正在进一步铺开,在陕北、铜川、宝鸡等地竞相以能源招商的同时,咸阳市也很快加入其中。咸阳市市长张立勇透露:“咸阳是陕西的煤炭大市,北部地区煤炭储量达100亿吨以上,近期已推出几十个亿的能源化工项目。”4月7日,咸阳市与陕西省投资公司共同签署了年产52万吨甲醇项目和咸阳热电项目的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15.53亿元。
但是,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规范措施没能及时有效跟进,许多能源产区出现了能源开发上各自为政、项目引进上急功近利、产业发展上雷同重复、资源利用上浪费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和专家表示,西部能源出现开发热是好事,但并非越热越好。作为我国能源接续地,陕西能源开发必须有序进行,应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序的、保护性开发,使这里的能源战略储备发挥更大、更持久的作用。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