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省是丝绸之路起点,随着法国、日本、韩国等主要丝绸生产国相继退出市场,世界茧丝绸生产中心逐步转向我国,为我省茧丝发展带来了机遇——
我省茧丝生产准备好了吗
我省的茧丝生产曾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那么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生产发展缓慢:记者从省商务厅了解的一组数字可看出,去年我省30个主产县投产桑园66万亩,发种56.5万张,生产鲜茧18637吨,比2000年增长20.8%,在全国排名第九位。30万蚕农户均年蚕茧收入930元。而加工领域14个缫丝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有的生产经营很不景气,绸缎加工基本退出。目前,已无具有生产准产证的企业。
发展潜力巨大:我省的地理及气候具有南方、沿海地区无法比拟的桑蚕生产自然环境。加之科研、教学、组织加工能力较强。我省有4630万亩坡地适宜栽桑养蚕,省上把蚕桑列为全省农业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东部沿海桑蚕区,因工业经济效益高于种桑养蚕,劳动力转移、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桑蚕生产退缩。从全国桑蚕布局来看,东桑西移是必然趋势,这为我省茧丝绸行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
行业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省有些桑蚕产区行业管理职能不明。职责难落实。有的在机构改革中未适时调整理顺,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上下不一致。部门之间相互交叉,有的地方或单位仍继续越权认定发放鲜茧收购资格证书,不按规定程序审查核准;有的借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对企业多重检查收费或搭车收取其它费用等,从而导致一些地方收购秩序混乱,蚕茧质量下降。
面对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前不久,省上召开有关会议,明确由商务厅归口负责全省茧丝绸行业的协调管理职能。对此,省商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曹增津针对我省蚕茧生产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