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28日
头版
01

卧薪尝胆闯难关

——记艰难爬坡中的陕棉十三厂

盛夏六月的古同州,热浪滚滚。记者来到省纺织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半停产企业——陕西第十三棉纺织厂采访,留下最深的印象:一是这里的职工收入水平低,二是全厂上下团结闯难关的劲头足。

上午8时,细纱车间的气温已是30度以上,记者在和一位女工谈话中得知,她进厂21年了,现在每月最高收入420元,低的还拿过360元。在织布车间,每名挡车工看18至28台织机,问一女工每月的收入,回答是400多元,最多能拿到500元。不少职工说,厂级领导一月也才能拿600多元,中层干部就是500来元。

该厂前身是个大荔县县办企业,1979年扩建升格为省属中型棉纺织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该厂曾创造过年利税千万元的辉煌。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历史债务多,社会负担重,加之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等诸多因素,致使企业生产经营逐年下滑。到1998年以后的两年里,职工只能拿百分之七、八十的基本工资,最困难时几个月拿过170元的生活费。2003年曾被银行冻结了帐号,企业面临停产,职工面临生计无着落的严峻关口。

为了闯过这一关,陕棉十三厂确立了“立新租旧、脱壳经营”的思路。全厂上下一心,由职工募股109万元组建起股份合作制企业——大荔东润纺织有限公司,租赁十三厂棉纺织生产线及辅助设施,于当年11月开始运营。在这一改革中,他们按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精减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将机关科室由原来的29个压缩到18个,精减二三线人员52人;企业将“四班三运转”改为“三班三运转”,减少劳动用工300余人;对劳动纪律进行整顿,对长期存在的“在岗不上班”找人顶替者进行清理,下决心清理各类不良用工87人;成立了物业公司,为企业的主辅业分离打下了基础。

资金困难上不了大项目,他们就“小步快走”,小项目一个一个上。最困难时,他们还采用“借鸡下蛋”的方法,即让客户提前进入资金购买设备,然后用扩大后的生产能力增加的工费逐年偿还。从2001年以来,咬牙投入技改资金上千万元,提升了企业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能力。

现在,该厂拥有环锭纺、气流纺、精梳机等先进机型设备,产品有纯棉、混纺、无结头纱系列,特别是三年来添置的279台75寸织布机,填补了厂里多年来无宽幅布产品的空白,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周转资金捉襟见肘,十三棉仍设法为职工办福利。近年厂里及时缴纳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金,计提福利费,每年为职工解决医疗费50多万元,由职工集资建成的3栋住宅楼使100户喜迁新居。工厂还装修女工单身楼,添置活动器材,建成职工健身广场。同时厂里通过与地方民政、劳动部门沟通,使84户180名困难职工进入最低生活保障,251名下岗职工享受基本生活费。该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王建民说,企业现在还欠职工一部分医疗费,职工现在仍拿着10年一直未调的低水平工资。为此企业已拿出一个理顺工资方案,随着企业机制的转换,管理的加强和效益的提高,十三棉职工的收入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

本报记者 杨明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