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织女”巧织百种线
“织女”织布也没这么麻烦过,689种颜色,12300多根线每根只有0.01~0.02毫米且要用双线打死结捆扎好,然后在专用设备上布好并完成测试。镊子、剪刀等是必备工具,夏天一身汗,冬天冷风吹,可黄河集团24车间总装接线班的女工们硬是用手指完成了一幅幅壮美的“作品”。提起苦乐,总装接线班的班长王卉和姐妹们却不愿多说。
总装车间是典型的娘子军团队,十六名女工,六名男工。自从接受了应急生产任务后,女工们从2月底到现在一直在加班。见到女工操作时,记者的眼都要花了,红红绿绿几千根线,在女工手里是那般服帖。车间布线的女工盘腿而坐,弯腰操作已几个小时,旁边站着的手里也没闲着,有人上厕所都是小跑。班长王卉恰好巡视到车间,记者想和她握手,王卉却躲闪着,一边不停地说手上有油污太脏,陪同的工会干部说,女工们的手指长时间操作,早让线给磨烂了,握手实在是种“折磨”。果然,在女工的食指上记者找到了新旧伤痕。女工张瑞和姐妹们自嘲地说,夏天买丝袜都不敢伸手去摸,一伸手,摊主就粘住不放了,因为手太粗挂烂了人家的袜子。
捆扎布设是分工协作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作业地盘,有自己的编号,王卉说编号一是为了考核,二是便于区分责任,调试时如果有问题一目了然。这个工作是考验“坐功”的。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眼睛酸疼,腰背异常难受。夏天车间通风好,可到了冬天,无法装空调的车间冷风四起,女工们的胳膊上不能有太厚的衣服,否则动作不灵巧,只能穿着棉背心工作。记者采访那天不算太热,车间里温度合适,在车里布线的女工就有些不好受了。大热天,车里温度有时能达到40多度,因为没有外界电源,车里的空调不能用,人在里面只能闷着干。女工们有的蹲着,有的侧身,甚至要趴下。40多米长的电缆两个小姑娘拖着上下。整车布线要一个星期左右。“我们的工作有时像打仗”王卉对记者说。接线班除了四个单身外,其余都是有老有小的人。范雪芳的孩子只有7个月,丈夫在青海搞测绘,婆婆帮她带孩子。休息时间,她跑步回家给孩子吃口奶再跑步回来。女工们的孩子甩给家里人是常事,王卉六岁的孩子就交给了父母,大家家里有事却很少请假。
执行紧急生产任务以来,两班倒,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回家时常常到了九点半以后。女工们工作的时间比在家里还长,班组又如何调整女工的思绪和班间休息呢?在办公室一角,记者看到了图书角里的数种图书,也见到了各级工会颁发的荣誉牌,休息时间,大家翻翻书籍,同时为企业开展的经济技术创新立功竞赛献计献策,女工们说,前几天企业刚刚开了劳动竞赛的现场动员会,大家的兴致高着呢。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