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被排挤好官还能复出么
·王力·
湖北省原监利县委书记杜在新最近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据法院审理查明,杜在新在2000年11月至2004年4月任中共监利县委书记、监利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滥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仅受贿的人民币就达48万余元,此外,还有港币、美金及电脑、名表等物。
杜在新,只是被推倒的监利官场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一位,该县广电局原局长苏兆新行贿案被查办后,人们惊异地发现,由此牵出的一系列案件中,除了少数几个没有接受贿赂以外,监利县委的主要领导几乎人人都“榜上有名”,包括杜在新的前任——原监利县委书记杨道洲。
古人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腐败现象是党和人民的心头之恨,一切腐败分子也必然以损民始,害己终。但在万分感慨之中,我还想起了一个远去的背影——监利县原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这位曾在上书总理的一封信中发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声音而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在上述腐败分子落马之后,会柳暗花明,得到应有的公正待遇吗?
尽管李昌平去职时声称是“自愿”的,但众所周知,李昌平是被腐败分子逼走的。他向总理“为民请命”后,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急风骤雨式的农村改革,处处受到百姓英雄般的欢迎和尊敬,且高票当选《南方周末》2000年度新闻人物,但在监利,在以杨道洲、杜在新前后两任县委书记为代表的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共同努力”下,李昌平不仅天天受到盯梢,见了哪里的记者,去了什么地方,要被人向上汇报,而且当地检察院也“奉命”出面,紧锣密鼓地调查他在过去工作乡镇中的经济问题。
在不得不提出“自愿辞职”、从此将漂泊南北的那一天,李昌平独自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禁不住放声大哭,为内心的痛苦、忧伤、孤独和悲凉。正如他后来所说:“在现实中,利害高于是非,似乎永远是主流,把个人的利害、少数人的利害置于集体的利害、民众的利害之上似乎也是主流,官场盛行如此价值取向,社会还有什么标准、准则可言呢?”
不难想像,当体制内的法权被铺张、异化、运转成某些人的私权,用来党同伐异、牟取私利时,官场中仍坚守良心的清流,只能面对排斥和陷害,甚至被彻底地边缘化。但是,任何对前景充满希望的中国人都不愿看到悲剧结局。当今天,正义的力量最终撕破了局部恶势力的防护网,赢得胜利之后,我们急切想看到的是,那些因滚石上山而备受打压的勇士们能否映进当政者的眼帘,受到公正的认可?那些最实干、最富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的好官们,能否获得特别的关怀,重新回到党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上?
呼唤好官们“复出”,尽可能减少他们为讲真话、干实事付出的惨痛成本,不再让“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既是对官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规则的一种公开挑战,也是避免体制的合理性再次受到伤害的一种修复手段。
不可否认,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改革者还是被改革者,总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吕日周也说过:“既然愿意往前走,就理应承担这种风险。”但改革之“革”,绝不能把讲真话、做实事的干部先给“革”掉,更不能把被称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和“中国希望所在”的干部先排挤出局。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率先“牺牲”的总是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赢得民众强大声援和道义支持的干部,那么,我们在用什么方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公平和正义又该从何处体现?
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用人是一面旗帜,重用什么样的人,就会成长什么样的人。在群众的心目中,领导干部的分量轻重,不在职位高低,在于官德和人品,只有好的官德和人品,才是形象和权威的基础,才是凝聚力、号召力的重要内因。若是我们的改革进行到今天,仍不能深化到看品德、看能力、看民意、看形象,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仍不能深化到让好官干得下去、留得下来,建立一个以刚性制度保障好官获得仕途上安全的一个吏治机制,那么,各种消积腐败现象的气焰就会见长,好官的生存与发展就会更加艰难,社会不公就会继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