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29日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
02

招生“中介费”何时休

·杨多永·

今年中考后,有几个老家的朋友孩子想上中专或中技学校,让我打问一下市里的有关学校和专业。为此,我先后跑了六七所公办和民办学校。我在为近几年社会力量办学为弥补公办教育之不足,做出重大贡献高兴之余,却也为学校因争生源展开的“中介费”大战而不安和担忧。据了解,学校规定,凡每招收一名学生入校,学校就要发给招生人员数量可观的生源“中介费”。少则二三百,多则五六百。这些学校大部分是民办,有的公办学校也参与其中。从表面看,似乎这些学校很仁慈,采取了这么个优惠的举措,奖励招生的人员在不断扩大招生的战果。然而,这笔资经由谁来买单呢?那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学校是不会掏腰包的。即就是学校暂时垫付一下,到时还是要渴望入学的学生来掏腰包,最终掏腰包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耕耘者——学生的家长。大家可以算一笔账,眼下某市中专或中技的收费标准,一般每学年学杂费都在3000元左右,两年每位学生就要向学校交6000元,其中要拿出近十分之一的学杂费用于生源“中介费”开支;加之有的学校不加强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却一再的攀比广告宣传力度,故意花钱造势,装潢门面,这个开资,那个开资,累加起来又是一笔惊人的数字。其实,真正用在学生头上的教学管理费用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资金的数量是很有限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试问,这样的投入如何产出呢?笔者呼吁,请社会有关部门能够管一管招生“中介费”的问题。让我们父辈的汗水和心血不要白流,让娃娃们能正儿八经地学点真本事,再来回报我们的社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