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05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钩沉发现 中条山会战 游击队长寇丰林 中科院专家详解“发现第十大行星”之说 美国发现土卫二有冰火山 英仙座流星雨下周莅临 天池怪兽目击记

当前版:第A4版:北国周末-钩沉发现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钩沉发现
04

穿越64年岁月烽烟,让我们回望——

中条山会战

中条山会战经过要图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紧靠晋、陕、豫三省边界地区和黄河大转弯处北岸,东西约170公里,南北约50公里,东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吕梁山,向西屏障潼关、西安,向南屏障洛阳,向北俯控同蒲路,是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地带。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条山地区是国民党中央军在华北的惟一根据地,驻守中条山的部队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中央军。1941年春,第一战区在黄河以北共有11个军,其中4个军驻太行、太岳山区,7个军驻中条山区。中条山守军总兵力共16个师,约15万人。

日军方面,在豫北晋南原有第35、36、37、41师团,及第3、4、9独立旅团。1941年4月中旬以来,先后从华北、华中抽调第21、33师团,骑兵第4旅团,野战重炮第2旅团,及独立的山野重炮兵约五个联队,另有伪军第24师和汗奸张岚锋、刘彦峰等部,附飞机三百余架,化学部队、空军陆战队若干,总动用兵力10余万人。

1938年以来,日军曾13次围攻中条山,均末得逞。1941年初,日军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共摩擦之机,准备对中条山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

中条山会战从1941年5月7日开始到27日基本结束,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军采用“中间穿透突破”和“四面包围”的战术,向中国守军猛攻,完成了内外侧的双重包围,强占了主要黄河渡口。中国守军进行了抵抗。

5月7日下午,日军在其航空部队的掩护下,分四路向中条山发动全面攻势。北路由横岭关直指垣曲;西路由夏县及张茅大道东犯王家河台寨村;东路向孟县、济源进犯;另东北一路由阳城、沁水之张马进犯董封。

北路日军以第41师团及第9独立旅团向横(岭关)皋(落)公路两侧之木耳河、天盘山我军阵地攻击,经中国第43军(二个师)与第17军(二个师)协力抵抗,激战至8日拂晓,日军首先占领了垣曲以东我43军之十八坪阵地。第14集团军军长刘茂恩命令第15军与第43军协力克复十八坪阵地,经猛烈反攻,一度将十八坪阵地重新夺回。终因日军兵力占绝对优势,又施放毒气,我军不得不放弃阵地,向东转移。日军遂向坦曲突进,并以伞兵降落相助,至黄昏垣曲陷落。中条山守军遂被日军分成两段,各自为战。9、10两日,日军由坦曲向东西扩张,至12日东陷邵源。

东路日军第35、21师团及骑兵4旅之一部,下有大炮掩护,装甲车开道,上有飞机狂轰滥炸的配合,向沁河南岸至黄河北岸中国第9军阵地进攻。第54师据守沁阳至济源公路阻止敌人。8日4时许,日军两千余向沁河左岸54师之72团阵地猛攻,经我守军痛击,毙伤敌二百余名。拂晓,日军增加一千五百名,在敌机三架掩护下,向孟县进攻,8时,孟县陷落。敌陷孟县后继续西犯,同时沁河西岸之敌也增援西进,企图包围我第9军于济源以东地区。我第9军遂退守济源既设阵地。8日午后,敌机两架狂炸济源县城,第9军军长裴昌会命令主力西移。8日夜,敌陷济源。

5月9日18时,日军分三路向封门口南北之线猛攻。我新编24师与54师与敌展开激战,敌死伤五百余名,我方也损失严重。之后,敌以猛烈炮火及大量毒气向54师阵地进攻,我54师之116团,官兵中毒者达三分之一。激战两小时,敌均未得逞。

23时,裴昌会军长奉卫立煌电话谕:“垣曲已失,该军应以一部在封门口大谷镇一带迟滞敌人西犯,并向敌人游击,主力昼夜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24时,第9军主力开始行动,新编24师主力向邵源镇以北黄连村转移,54师向官阳渡口集结,47师占领指定阵地,掩护主力南渡。

这时,东路进攻封门口之日军与东犯邵源之北路日军会合,济源大道被打通。

西路日军第36、37师团及第16独立旅团,由夏县方面攻击第80军和第3军阵地。敌以优势兵力,在步炮兵和空军的协同及日伪便衣队的配合下,向中国军队阵地猛攻。7日晚,敌突破第80军与第3军之间阵地,守军进行了英勇抵抗。防守张店镇一线部队在台寨村附近屯敌坚持苦战,我新编27师师长王峻、副师长梁希贤、参谋长陈文祀等均战死。8日,日军进袭位于唐回的第3军司令部,因敌众我寡,军长唐淮源命令部队以团为单位进行突围,争取转入外线作战。唐淮源亲自率领一团兵力突围,但遭敌层层阻截,被困于夏县东交口附近。这时部队伤亡惨重,又与上级失去联系,弹尽援绝,战至13日,自知事已无法挽回,唐淮源拔枪自戕,慷慨殉国。该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和34团团长张正书、36团团长黄仙谷等将领也相继阵亡。

东北一路日军第33师团及第4独立旅团一部,5月7日向董封东西之线第14集团军之98军阵地攻击。在军长武士敏的指挥下,与敌展开激战,在王村将敌二千余击溃,毙伤日兵七、八百人,滨田少将也被击毙,获轻重机枪十二挺,步枪二百支,防毒用具一百二十副,其它战利品甚多。连日方也承认“98军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至12日,仍坚守阵地。13日日军增援后再行攻击,董封阵地被突破,该军除一部突围至沁水外,余皆移至横河镇东西地区。同时,因垣曲、邵源均已失陷,后方供给被截断,又遭由济源突入之日军第21师团向北夹击,致使我第98军腹背受敌,不得不于14日向北突围。

至此,中国守军防御阵地全被突破。日军先后占领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若干山隘据点,并封锁了黄河北岸各主要渡口,完成了对中国军队内外侧的双重包围。

第二阶段,7月13日前后,日军数路贯穿中国军队阵地,反复扫荡。守军除留一小部在中条山继续抵抗外,主力开始突围。

中条山西侧之第15、3军及第14军之94师残部,在第5集团军军长曾万钟率领下,陆续通过敌封锁线,西渡汾河、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整顿。中条山北侧第14集团军军长刘茂恩早在垣曲失陷不久就与第5集团军之17军军长高桂滋渡汾河只身逃到吉县。集团军总部由阵牧农师长率领一部掩护。第93军之第10师主力在军长刘戡率领下继续向北“转进”,一路上被日机追踪轰炸,夜行晓宿,疲于奔命。18日到达太岳山区,在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协助下,假道沁源,越塔儿山,跨同蒲路,摆脱日军尾追,由临汾渡汾河,再由禹门口渡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归胡宗南指挥。第98军武士敏率领一部经兜垛村由西北方向转移到太岳山区。5月25日,接蒋介石命令,接替已撤走的第93军驻防;留置太岳山区。第43军于16日转移到外线后,由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率领向浮山、翼城间“转进”。中条山东侧第9军之第47师、新编24师主力,在道清西段和济源山地一带游击数天后,至25日,第47师才由小渡口以急造筏船油布包等先后南渡。新编24师至6月19日才乘虚由官阳渡口南渡。

至5月27日,中国军队大部退出中条山区,日军将黄河以北晋南地区完全占领。会战基本结束。这次会战,中国方面伤亡严重。据日方统计材料,国民党军队“被俘约三万五千名,遗弃尸体四万二千具,日军损失,计战死六百七十二名,负伤二千二百九十二名”,国民党方面对日军的伤亡统计为“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九千九百名”。

中条山会战中中国军队虽然战败,中条山陷落敌手,但是,中条山会战中中国守军为捍卫自己的国土而抗击日本侵略者,有着一定的意义,对战局也有一定影响。中条山会战中,数万名爱国将士的鲜血洒在保卫自己神圣国土的疆场上,他们的献身壮举,可歌可泣,永远值得纪念。 本报记者 朱碧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