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长寇丰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对中国全面进攻。根据当时的情况,八路军在各地纷纷组建地方组织,深入到敌人统治区,进行抗日宣传工作,被百姓称为游击队。在山西朔县,有一支二三十人组成的游击队,他们在队长寇丰林的带领下,深入敌统区,与敌人开展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屡毁铁路,令敌人咬牙切齿
朔县境内的同浦铁路,是通往北京、大同方向的重要线路,日军部队的枪支弹药都由这条铁路运往各地。为了掐断敌人的运输线,就必须破坏铁路,捣毁敌人的交通要道。但当时,铁路的重要性使得敌人将铁路沿线封锁得严严实实,装甲车经常在铁路边巡逻,时不时还有鬼子扛着机关枪埋伏在附近。而在距铁路不到两公里的青圪塔、梨园头两地都是日伪军的据点,加起来有一百多个敌人。白天,在这个连一只苍蝇都不容易飞过的地方,游击队员根本无法行动,如何靠近铁路成了最关键的问题。经过多次观察,寇丰林发现可以利用离铁路不远的桑乾河,从河上靠近铁路。一天晚上,月朗星稀,寇丰林带着十几个队员步行六七里山路来到桑乾河边,趟着过膝深的河水,悄悄靠近铁路。由于这段铁路离敌人据点远,看守较为放松,危险性相对小一些。在确定周围没有危险后,寇丰林带着队员来到铁路边,将铁轨上的螺丝卸下来,把铁轨抬到路边草丛里,用钢锯将铁轨锯成一节一节。但是那么粗的铁轨,锯子怎么可能轻易锯断呢?而且夜深人静时候,锯子“吱吱咛咛”的声音尤为刺耳。怕招来鬼子,游击队员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迅速撤离了。找到了路子就不怕没有机会。以后,寇丰林和他的游击队员们经常趁黑行动,隔三差五地去破坏铁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队员发现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比较容易地将铁轨锯断:铁轨是工字型的,两边厚中间薄,在锯的时候将铁轨底部拿石头垫高,上面锯个口子后,在铁轨两端让人使劲地压,直到压断为止。这个意外的发现节省了游击队不少的时间,也增加了破坏铁路的进度。对于游击队的破坏,敌人采取各种办法加强防守,但由于游击队行踪不定,敌人曾多次埋伏试图抓住寇丰林,都没有得逞。
智埋地雷,一次炸九个鬼子
在寇丰林多年的抗日生涯中,有一件让他颇为自豪的事。提起这件事,寇老那满脸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1944年,朔县的几个大村庄都被敌人占据,敌人经常穿梭于各个村庄之间运送粮食。寇丰林和游击队员们埋伏在鬼子常常经过的地方抢粮食。屡次遭抢使敌人的警惕性越来越高,每次运送粮食都绞尽脑汁想办法躲开游击队。他们改变经常走的路线,不走村子,改走山梁;有时游击队员事先在山梁上埋好地雷,但由于埋地雷的地方地面上的草都迅速枯萎,很容易被敌人看出来。几次计划抢粮失败后,寇丰林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不让鬼子发现地雷呢?他多次观察,偶尔发现在敌人必经的路上有一大片茂密的蒿子,都是些老蒿子,每根都有七八十公分高。寇丰林灵机一动,将地雷埋在其中一根最高的蒿子下面,但地雷的引线怎么办?思来想去他突然想到了口袋里装着的日军发的宣传单,鲜红的颜色十分吸引人。对了,就用它了!寇丰林把鬼子的宣传单揉成个圆球,挂在蒿子顶端,下面连上地雷的引线……第二天拂晓,一队由二十多个伪军、十多个日军组成的送粮小队,护送四五十吨粮食从利民堡向朔县进发。上午十点多,鬼子上了鱼梁岭——也就是寇丰林埋地雷的地方。敌人很精明,为了防止中埋伏,每次出动通常分开走,伪军在前,日军跟在十几米后,以防被一网打尽。这次,日军队伍有三个前哨走在前面,边走边端着枪警惕地东瞅西看。突然,一个鬼子看到前面一片枯草上挂着个鲜红的东西,几个人好奇地凑上前去看,还招呼后面的伙伴上来看。其中一个鬼子使劲用手一拉,只听见“砰”的一声,几个鬼子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阎王去了。寇老告诉我们,当场就炸死了7个,伤了两个,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收获。后面的鬼子一见,以为中了埋伏,粮食也顾不上管,抬着两个伤员就跑。
发黄照片,历尽艰辛才保住
在寇老家,我们看到了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是寇老和战友们的合影。不知是什么原因,照片的四边剪得歪歪斜斜,照片的表面也有了褶子。顶端用钢笔写着“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塞北军分区英模合影”几个字。寇老告诉我们,这张老照片是当时留下的惟一一张记录那个年代的照片,而这张照片也是当时历经磨难才保存下来的。1944年,晋绥军区在陕西神府召开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会上,寇丰林被授予甲等战斗英雄,组织者还给寇丰林所在的塞北军分区英模合影留念,这是时年24岁的寇丰林第一次照相。洗出来后,他马上把这张照片寄给了几年没见面的母亲。但就是因为这张照片,险些给老人带来危险。当时形势十分严峻,寇丰林老家朔县鲁家村经常有敌人隔三差五来搜查。一旦发现老百姓家中有八路军或与八路军有关的东西,格杀勿论。一天,一伙鬼子又来到村里,见鸡杀鸡,见猪抢猪,并挨家挨户地搜查。看到这种情况,寇母拿着儿子刚寄来不久的照片,东藏也不是,西藏也不是,撕了又舍不得,毕竟是儿子惟一的一张照片。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下,寇母拿出剪刀,把照片上端的影印的“第四届群英会英模合影”的字样剪掉,为了更容易藏,还把照片四边给剪掉了许多。然后把照片藏在屋角土墙的墙缝里,再拿些土盖在上面。刚刚做完这些,鬼子就踏进了家门。后来,儿子回来了,母亲才小心翼翼地从墙缝里掏出这张照片交给儿子,上面已沾满了斑斑黄土……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史戎戎